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败之辱

三败之辱

指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将领曹沫(mò莫)与齐国三战皆败,他怎样洗雪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曹沫,即曹刿(guì贵),一作曹翙(huì会)。春秋时任鲁国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次都失败。鲁庄公害怕,便割让遂(今山东肥城南)地求和。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攻鲁,他求见鲁庄公,随鲁庄公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等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叫鲁庄公鸣鼓进,结果得胜。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东)地会见并订立和约。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土坛上订约时,曹沫突然拿着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随从人员都不敢动,只得问道:“您有什么要求?”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小国,也太过份。现在鲁国城墙如果塌下来,就会压在齐国的边境上,您应当考虑这种状况。”齐桓公便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等齐桓公说完后,曹沫便放下匕首走下土坛,回到面向北边的臣子们座位上,面色不改,谈吐如旧。齐桓公恼怒,想要违背自己诺言。管仲说:“不行。贪小利而图自己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各国支持,不如把土地给他。”于是齐桓公便归还鲁国被侵占之土地。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之土地,全部都还给鲁国。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列传·曹沫》2515、2516页:“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战败逃走)。鲁庄公(姬同)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土台)上,曹沫执匕首(短剑,其头象汤匙)劫(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古代国君向南坐,群臣向北朝),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通“背”,违背)其约。管仲(名夷吾,齐大臣,他修国政,整军队,辅齐桓公成就霸业)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例句】: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偏正 春秋时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持匕首劫齐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后因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含褒义。→卧薪尝胆


【词语三败之辱】  成语:三败之辱汉语词典:三败之辱

猜你喜欢

  • 石尉望尘

    源见“望尘而拜”。借指仰慕。石尉,指石崇。宋石孝友《玉楼春.冬日上江西漕鲁大卿》词:“愿倾石尉望尘心,来献鲁侯难老颂。”

  • 王乔仙履

    同“王乔凫舄”。元 赵孟?《重用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韵》:“韩嫣金丸落飞鸟,王乔仙履下双凫。”

  • 安车蒲轮

    安车:古代用一匹马拉的小车,车上人可以安坐。蒲轮:用蒲草包裹的车轮。汉代皇帝在征召年高的贤者(如汉武帝对待枚乘、鲁申公等人)入朝时,就派出安车蒲轮接送,以使马车平稳缓驶而不颠簸震动,表示朝廷对老者的关

  • 留马

    《汉书.李广利传》载:汉武帝爱大宛 贰师城善马,派使者持重金以请,宛王留匿善马不予,并杀使者。武帝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围攻宛城,夺取其留存的善马数十匹,中马三千余匹而归。后以“留马”喻指留下有用之才

  • 悬剑

    源见“季札挂剑”。指对朋友守信。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词语悬剑】   汉语大词典:悬剑

  • 六经皆史

    六经:古称《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 六经皆是史籍。此语揭开了儒家传统尊经的神秘面纱。语出明.李贽《焚书.读史.经史相为表里》:“经史一物也。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

  • 越人射我,笑而道之;吾兄射我,泣而道之

    越人:越国人。表示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 越人开,弓射我,我会有说有笑地讲述此事;我哥哥开弓射我,我会哭哭啼啼地讲述此事。 表示由于关系亲疏不同,爱憎感情就不一样。语出《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

  • 鸿磐

    源见“鸿渐”。又《易.渐》:“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王弼注:“磐,山石之安者,少进而得位,居中而应本无禄养,进而得之,其为欢乐愿莫先焉。”后因以“鸿盘”谓稍有升迁即安于其位。明高濂《玉簪记.促试》

  • 荆州瘿

    《晋书.杜预传》:杜预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攻江陵,吴人知预病瘿,惮其智计。以瓠系狗颈示之。每大树似瘿,辄斫使白,题曰‘杜预颈’。”晋代名将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他颈部生有瘤子。后遂以此泛指颈

  • 五经腹笥

    同“五经在笥”。清查慎行《题同年詹允绳小照》诗:“万卷传家手泽新,五经腹笥自纷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