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败之辱

三败之辱

指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将领曹沫(mò莫)与齐国三战皆败,他怎样洗雪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曹沫,即曹刿(guì贵),一作曹翙(huì会)。春秋时任鲁国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次都失败。鲁庄公害怕,便割让遂(今山东肥城南)地求和。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攻鲁,他求见鲁庄公,随鲁庄公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等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叫鲁庄公鸣鼓进,结果得胜。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东)地会见并订立和约。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土坛上订约时,曹沫突然拿着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随从人员都不敢动,只得问道:“您有什么要求?”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小国,也太过份。现在鲁国城墙如果塌下来,就会压在齐国的边境上,您应当考虑这种状况。”齐桓公便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等齐桓公说完后,曹沫便放下匕首走下土坛,回到面向北边的臣子们座位上,面色不改,谈吐如旧。齐桓公恼怒,想要违背自己诺言。管仲说:“不行。贪小利而图自己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各国支持,不如把土地给他。”于是齐桓公便归还鲁国被侵占之土地。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之土地,全部都还给鲁国。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列传·曹沫》2515、2516页:“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战败逃走)。鲁庄公(姬同)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土台)上,曹沫执匕首(短剑,其头象汤匙)劫(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古代国君向南坐,群臣向北朝),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通“背”,违背)其约。管仲(名夷吾,齐大臣,他修国政,整军队,辅齐桓公成就霸业)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例句】: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偏正 春秋时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持匕首劫齐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后因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含褒义。→卧薪尝胆


【词语三败之辱】  成语:三败之辱汉语词典:三败之辱

猜你喜欢

  • 封豨

    同“封豕”。清顾炎武《帝京篇》:“未荡封豨梗,乃遣穴鼠争。”【词语封豨】   汉语大词典:封豨

  • 崔烈富

    源见“铜臭”。讥讽富豪之人志行秽浊。元 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崔烈富一生铜臭,伯夷贫千古清声。”

  • 射叶

    同“射穿杨叶”。唐元稹《遣行》诗之二:“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词语射叶】   汉语大词典:射叶

  • 千岁鹤

    源见“辽东鹤”。泛指老鹤。清顾炎武《赋得老鹤万里心》诗:“何来千岁鹤,忽下九皋音。一自来凡境,摧颓已至今。临风时独舞,警露亦长吟……多少乘轩者,知同一寸心。”

  • 官怠于宦成

    做官的人往往开始谨慎,后来怠惰,至于失职。《邓析子.转辞》:“患生于官成,病始于少瘳。”少瘳:病稍愈。汉代刘向《说苑.敬慎》:“曾子曰:……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

  • 摘菊饮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说郛》卷五十九载录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

  • 悬黎

    《战国策.秦策三》:“〔范雎献书秦昭王曰:〕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后因以“悬黎”泛指美玉。唐钱起《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悬黎宝中出,高价世

  • 伯乐之顾

    见“伯乐一顾”。明·臧懋循《负苞堂集·寄黄贞父书》4:“亦先以一部呈览,幸为不佞吹嘘交游间,便不减~。”

  • 先我鞭

    同“先我著鞭”。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腰钱跨鹤谁不愿,只要圯下先我鞭。”

  • 龟回印转

    源见“龟顾”。谓升官晋爵。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铭》:“位参上将,荣兼本选,蛇盘绶结,龟回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