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乔木而入幽谷
乔木:高大的树木。幽谷:深暗的山谷。 从高大的树木上下来,进入深暗的山谷中。 比喻处境由好变坏。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宋.张栻《答吕季克》:“原说中弊病,似不难见,不知李伯谏何故下乔木而入幽谷如此?”
乔木:高大的树木。幽谷:深暗的山谷。 从高大的树木上下来,进入深暗的山谷中。 比喻处境由好变坏。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宋.张栻《答吕季克》:“原说中弊病,似不难见,不知李伯谏何故下乔木而入幽谷如此?”
《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辩者迷于其中而不能出。”后以“辩囿”指哓哓不休地争辩。《文选.左思〈魏都赋〉》
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 常用以抒发古今递变的感慨。 也表示要借鉴前人。语出《汉书.京房传》:“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一作〔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世说新语.规箴》:“(京
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亦作“遗
同“魏国山河”。唐杨巨源《酬卢员外》诗:“舜城风土临清庙,魏国山川在白楼。”【词语魏国山川】 汉语大词典:魏国山川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到郑国访问通好,因为都是贤者,初次见到郑子产,就如老友相识,一见倾心。后用为咏友情之典。唐.白居易《伤唐衢二首》其
同“孟光”。明高启《死亭湾》诗:“谁知孟德曜,元在尔东邻!”
《诗经.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汉.毛氏传:“脊令不能自舍,君子有取节尔。”东汉.郑玄笺:“载之言,则也。则飞则鸣,翼也,口也,不有止息。”《诗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后人常用“怀橘”作为爱亲、孝亲的典故。唐.骆宾王
源见“鲲鹏展翅”。喻指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才能。宋张榘《金缕曲.次韵拙逸刘直孺见寄言志》词:“渐养就抟风鹏翼。任你祖鞭先着了,占鸥天浩荡观浮没。”
源见“陆凯传情”。指寄往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元本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偏正 陇头,陇山,即今六盘山南段,借指边关。唐·韩鄂《岁华纪丽》载,南朝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