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貌:相貌。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人,孔子弟子。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好坏,对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就判断错了。 表示看人不能仅看他的外貌。语出《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旧唐书.封常清传》:“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张恨水《八十一梦.四十八梦》:“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不敢说能免此。”


其他 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开始时,孔子嫌他面貌丑陋,不愿收他为学生。勉强收了以后,发现他德行很好,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见《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此语。而《韩非子·显学》云:“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其说异于《大戴礼记》、《史记》。后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用外貌来衡量、判断人的好坏是肤浅的、错误的。△贬义。用于判断或录用人方面。→以毛相马 ↔量才取用 量才录用。也省作“以貌取人”,也作“以容取人”。


猜你喜欢

  • 三日仆射

    《晋书.周?传》:“初?以雅望获海内盛名,后颇以酒失,为仆射,略无醒日。时人号为‘三日仆射’。”晋.周?性嗜酒,官至仆射,常饮酒醉而不醒。当时的人便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三日仆射”,言一醉三日不醒。后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陈述。作:创作。信:信仰。 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礼乐志》:“修其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

  • 延陵让剑

    同“延陵许剑”。清魏源《睫古吟八首与陈太初修撰为连日谈史而作》之四:“延陵让剑时,一剑如一国。”

  • 许由事

    同“许由洗耳”。唐鲍溶《经隐叟》诗:“谁将许由事,万古留于君?”

  • 湘女恨

    同“湘妃怨”。明苏平《湘南怀古》诗:“万古空留湘女恨,《九歌》谁识屈原心?”

  • 贾家三虎

    同“贾氏三虎”。明汤显祖《紫箫记.㕛集》:“正是贾家三虎,伟节最著;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词语贾家三虎】   汉语大词典:贾家三虎

  •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尔:语助词。于:往。茅:茅草,此处用作动词,是取茅之意。宵:夜晚。索:绞,搓。綯( ㄊㄠˊ táo ):绳索。 白天去割茅草,夜晚绞成绳索。 形容农家劳作。语出《诗.豳风.七月》:“我稼既同,上

  • 翠纶失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卷七):“夫以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

  • 辍洗分餐

    源见“吐哺握发”。喻指重视人才,视贤下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雍丘令董生,仰馀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谘谋帝猷。”

  • 斩木揭竿

    源见“揭竿而起”。指武装起义。《水浒传》九一回:“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清魏源《圣武记》卷十:“诏以安民必在择吏,诚得良吏,自可铸剑戟为农器,否则斩木揭竿,岂条例所能禁止。”并列 比喻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