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冶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其他 形容专横霸道者为所欲为,却严格限制别人的行为与权利。语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张贤亮《小说中国》:“过去几十年中……立法却是个别人的专利,立出来的法也是叫人民遵守的,所谓‘~’一类的东西。”△贬义。多用于处事为人方面。也作“州官放火”。


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成语,意在讥讽在上者依势胡作非为而禁止在下者正当活动的情况。

为什么说 “放火”呢?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说,有个叫田登的人当了郡守,“自讳其名”,谁要是触犯了,必遭鞭打,“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上元 ( 农历正月十五日) 放灯,人们可以到州治之地游玩观看,吏人在街市上张贴了一张榜文,写道: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忌讳田登之名,所以把 “放灯”说成 “放火”。后遂形成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语,用以表示在上者自己胡作非为而限制、苛求他人之意。


【词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汉语词典: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猜你喜欢

  • 目挥手送

    《文选》卷二四嵇叔夜(康)《赠秀才入军五首》之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注:磻,结于箭身丝绳上的石块),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

  • 小蛮樊素

    源见“樊素”。泛指侍妾。宋吴潜《念奴娇.咏白莲用宝月韵》词:“一般妙质,笑乐天,夸诧小蛮、樊素。”

  • 经笥

    同“经笥便便”。宋范成大《己丑五月被召至》诗:“酒槽不奈青春志,经笥空供白昼眠。”【词语经笥】   汉语大词典:经笥

  • 譍门女

    源见“人面桃花”。指候门的多情少女。宋苏轼《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映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譍门女。”【词语譍门女】   汉语大词典:譍门女

  • 黔娄不慕荣利

    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相国,辞而不为,是有馀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钟是古量单位,一说十釜为一钟。晋杜预注《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说是六斛四斗),

  • 漂母进饭

    源见“一饭千金”。比喻施恩于人。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漂母进饭,没受千金之恩。”主谓 指施恩而不图报答。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

  • 舆薪

    一车的柴,比喻形大易见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词语舆薪】   汉语大词典:舆薪

  • 淮阴胯下人

    源见“胯下之辱”。原指韩信。后泛指胸存大志能暂时忍受耻辱的人物。明袁宏道《淮阴侯祠》诗:“贪他一颗真王印,卖却淮阴胯下人。”【词语淮阴胯下人】   汉语大词典:淮阴胯下人

  • 月评

    同“月旦评”。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月评依许劭,文体慕相如。”【词语月评】   汉语大词典:月评

  • 坐髀已消

    源见“髀肉复生”。慨叹奔波劳苦,不能有所作为。宋孔平仲《送朱君贶德安宰罢任还》诗:“江边钟官老铸钱,坐髀已消穷且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