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逃相

    源见“仲子灌园”。谓不仕隐居。唐张九龄《九月九日登龙山》诗:“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唐李德裕《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聊赋此诗》:“既非逃相地,乃是故侯园。”【词语逃相】   汉语大词

  • 卞璞

    同“和氏之璧”。汉 焦赣《易林.渐之萃》:“西行求玉,冀得卞璞。”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作诗赠之》:“喜犹存卞璞,幸不蹈秦坑。”【词语卞璞】   汉语大词典:卞璞

  • 餐霞漱瀣

    《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暮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

  • 绕朝赠

    同“绕朝策”。清钱谦益《送郭中书赴督师袁公幕》诗:“惭无绕朝赠,控马进一壶。”

  • 两楹告兆

    源见“夫子梦奠”。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宋范仲淹《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 一人向隅,满堂为之不乐

    隅:角落。 在公众欢聚的场合,有一个人向着墙角闷闷不乐,所有在座的人都会感到扫兴。 原比喻王者施行仁政,不使一人遭受委屈。 后也表示团结工作要做细致,不遗漏一个人。语出《汉书.刑法志》:“古人有

  • 饮鸩止渴

    鸩,毒酒。饮鸩止渴,比喻明知后果有害,但仍贪图一时之急需,而不顾留下后来的大患。霍谓字叔智,魏郡邺(今河北临漳)人。十五岁时,他的舅父宋光以私自删削诏书条文而被捕入洛阳诏狱,受尽酷刑。为了替舅父辩诬,

  •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膏油:借指灯烛。晷( ㄍㄨㄟˇ guǐ ):日影。恒:经常。兀( ㄨˋ wù )兀:劳苦。穷年:终年。 意谓夜以继日,终年勤奋读书。语出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

  • 羝触藩

    《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羝(dī),公羊。藩,篱笆。公羊撞篱笆,角被挂住,不能进也不能退。后因以“羝触藩”喻进退两难的境地。唐.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天张云卷有时节

  • 丹凤诏

    同“凤书”。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诗:“望阙未承丹凤诏,开门空对楚人家。”【词语丹凤诏】   汉语大词典:丹凤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