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

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亦作“宠辱无惊”。出自唐卢承庆事迹。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高宗永徽时,曾坐事贬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又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任宰相。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有一人因漕船沉没,被承庆判以“失所载,考中下”,其人丝毫没有愠色。于是承庆又改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便定其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出典】:

新唐书》卷106《卢承庆传》4048页:“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例句】:

明·佚名《杨家府演义》48回:“吾辈持戟负戈,吃惊受恐,有甚好处。倒不如此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将得失置于度外。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知道了这点,咱就该知足,就该心如止水,~。”△用于态度方面。→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也作“宠辱无惊”。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原作宠辱若惊,意指人患得患失,故无论受宠受辱,都不免惊恐。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老子说,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虚荣本来就卑下,可是人们得到它,为之惊喜;失掉它,为之惊惧,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

【出典】:

《老子》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例句】: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猜你喜欢

  • 四勿

    四个不要。宋代朱熹《斋居感兴诗》:“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四勿语出《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词语四勿】   汉语大词典:四勿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说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凶猛气势,等敌人疲劳松懈往回撤的时候再举行进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孙子说的‘

  • 酪奴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王肃字恭懿,琅琊人,为尚书令)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食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注:北魏孝

  • 奉璧

    源见“完璧归赵”。谓物归原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老兄不必着慌,银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当奉璧。”【词语奉璧】   汉语大词典:奉璧

  • 分虎

    《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唐.李贤注:“封诸侯各以其方土色,苴以白茅,而分铜虎符也。”汉朝时候,分封诸侯以铜虎符为凭信,一半留朝,另一半赐诸侯保存。后遂用为封侯或委任地

  • 凤兮凤兮

    凤:凤凰。传说中的瑞鸟。古人以凤鸟比拟圣人圣德。 凤凰啊!凤凰啊! 此为呼唤圣德之辞。语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何晏集解:“孔曰: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

  • 摸金使者

    同“摸金校尉”。清沈钦圻《后咏史》:“摸金使者征求遍,指鹿元臣炀蔽多。”

  • 终食之间

    一饭之间,犹言片刻。《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仓卒。颠沛:流离失所。汉代王充《论衡.解除》:“终食之间,则舍之矣。”【词语终食之间】  成语:终食之间

  • 赤符

    同“赤伏符”。唐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宋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词语赤符】   汉语大词典:赤符

  •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荀子.致士》:“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后常用指统治者行德政,则人民自四方向往来归。《吕氏春秋.功名》:“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