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忍辱袴下

忍辱袴下

袴(kù裤);同“裤”。袴下:裤裆底下。此典指韩信未得志时受人鄙视、嘲笑、污辱,忍气吞声从人的裤裆底下、两大腿之间爬过去。后以此典比喻有志之士暂时忍受耻辱。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家贫,无生活来源,经常投靠人家吃闲饭。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之年轻人,说:“你虽然个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怯。”并当众侮辱韩信说:“你当真不怕死,就刺杀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那个年轻人,就弯着身子,趴在地上,从他裤裆底下爬过去。满街看热闹之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以后韩信当上汉异姓诸侯王的楚王,回到楚都下邳(Pī披,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叫自己从他裤裆底下爬过去的那个年轻人,任命他做诸侯王楚国的中尉(掌巡城、捕盗等治安工作的武官)。韩信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初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他没有名目,所以我忍辱下来,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此典又作“笑韩信”、“暂时胯下何须耻”、“韩信那惭跨下羞”、“出胯”、“淮阴跨下人”、“跨下辱”、“甘此跨下辱”、“跨下”、“一市人皆笑”、“胯下韩侯”。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0、2626页:“淮阴屠(宰杀牲畜)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qiè切,胆小)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通“熟”,仔细)视之,俛(fǔ抚,同“俯”)出袴下,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用手脚爬行)。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例句】:

唐·李白《行路难》:“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唐·韩愈《息兵》:“暂时胯下何须耻,自有苍苍鉴赤诚。” 唐·李群玉“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跨下羞。” 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唾面慎勿拭,出胯当俯就。” 宋·陆游《忆荆州旧游》:“君不见将军昔忍跨下辱,京兆晚为人所怜。” 宋·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年来身老大,甘此跨下辱。” 宋·李廷忠《谢王枢使荐举启》:“或小识坐间之异,或大推跨下之奇。” 明·袁宏道《淮阴侯祠》:“贪他一颙真王印,卖却淮阴跨下人。 明·周永年《吊淮阴侯》:“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始惊。” 清·孔尚任《桃花扇》:“看是何人坐上头,是当日胯下韩侯。”


猜你喜欢

  • 题九日糕

    同“题糕字”。清袁枚《九月七日以真州萧美人点心馈丽川中丞蒙以诗谢敬答一章》:“风回似采三山药,芹献刚题九日糕。”【词语题九日糕】   汉语大词典:题九日糕

  • 酒入舌出

    《韩诗外传》卷一〇:“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酒一入口则话多,话多必有失,容易带来祸患,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喝酒。后因以“酒入舌出”形容酒一入口,话就多,容易带来损失。汉.

  • 风鬟雾鬓

    鬟:环形发髻。鬓:面颊两旁之发。形容妇女头发美丽。宋.周邦彦《减字木兰花》词:“风鬟雾鬓,便觉蓬莱三岛近。山明水秀,缥缈仙姿画不成。”《花月痕》七回:“曼云姓张氏,字彩波,年十九岁,代北人,风格虽不及

  • 借贼兵,赍盗粮

    兵:兵器。赍( ㄐㄧ jī ):以物送人。 借给盗贼兵器,送给盗贼粮食。 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贼,亦作“寇”。赍,亦作“资”。语出《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史记.范

  • 人自为战

    人人自觉地奋战。《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非:除非,只有。主谓 人人都能拼死战斗。①形容每个人都能独立奋战。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

  • 李贺诗囊

    源见“锦囊佳句”。指贮诗之袋。宋陆游《衡门独立》诗:“宋清药卷贫来积,李贺诗囊病后空。”【典源】 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李贺“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

  • 雨脚吹笙

    唐.李贺《秦王饮酒》诗:“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关于“雨脚”,前人各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伶优人名,二说是形容笙声的幽忽,三说是状笙之声如雨点。后用为咏吹奏笙乐之典。清.赵执信《遣兴》诗:“

  • 长笛吹裂

    《太平广记》卷二〇四“李暮”条引《逸史》:“暮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讌,以观其妙。时州客同会镜湖,邀李生湖上吹之。会中有一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时轻

  • 慈母倚门

    源见“门闾之望”。形容母亲急盼子女归来。元贡师泰《吴中曲送杨伯幾南游》:“梅花雪点身上来,慈母倚门听马归。”

  • 摩挲铜狄

    《后汉书.蓟子训传》:“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 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即秦时所铸十二铜狄),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顾视见人而去,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