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怨声载道

怨声载道

原作怨声满道,形容人们极端不满,怨恨之声充满道路。李固(94-147年),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人,司徒李郃子。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以群臣荐授议郎。时宦官专权,朝政黑暗,外戚梁商欲揽取声誉,辟之为从事中郎。李固也想靠外戚来限制宦官势力。在致梁商信中说:“从前孝安皇帝在位时,于宫内任用伯荣、樊丰一类女宠宦官,朝政则信任周广、谢恽这班宦官,贿赂公行,升官不按次序,人们议论纷纷,怨言充满街巷。”后来在质帝朝李固与梁商子梁冀共录尚书事,因在拥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发生矛盾,被其害死。

【出典】:

后汉书》卷63第2078页《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例句】: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浙中大扰,无不被家者,其时怨声载道。”


主谓 怨恨之声充道路。邓贤《中国知青梦》:“凡是家里有知青和没有门路把子女搞回城的人家都对知青政策积怨甚深~,因此曲大妈的诉苦无异于一根导火线,把人们积压已久的愤懑情绪点燃了。”△贬义。用于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而强烈。→民怨盈途 民怨沸腾 天怒人怨↔皆大欢喜 口碑载道 颂声载道 普天同庆 歌功颂德 凫趋雀跃。也作“怨声满道”、“怨声盈路”、“怨声载路”、“载道怨声”。


【词语怨声载道】  成语:怨声载道汉语词典:怨声载道

猜你喜欢

  • 鳌背楼台

    源见“龙伯钓鳌”。美喻海上岛屿。唐罗隐《寄窦泽处士》诗之二:“鳌背楼台拂白榆,此中槎客亦踟蹰。”

  • 梨涡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胡澹庵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湘潭胡氏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黎倩也。”后因以“梨涡”指酒涡,亦借指美女。宋朱熹《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

  • 越凫楚乙

    凫:野鸭。乙:通“”,燕子。同样一只大雁,越人认为是野鸭,楚人认为是燕子。比喻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事物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南朝时,佛教盛行,道家也不示弱。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事迹见“量体裁衣”条

  • 析圭担爵

    同“析圭儋爵”。《明史.倪岳传》:“命将徂征,四年三举,绝无寸功。或高卧而归,或安行以返。析圭担爵,优游朝行,辇帛舆金,充牣私室。”见“析圭儋爵”。《明史·倪岳传》:“命将徂征,四年三举,绝无寸功。或

  • 悬车之岁

    同“悬车之年”。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见“悬车之年”。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贺福清相公启》:“

  • 悬头刺骨

    同“悬梁刺股”。《群音类选.〈龙泉记.家庭训子〉》:“词翰积如山,要精通,须苦求,悬头刺骨非虚谬。”见“悬头刺股”。《群音类选·〈龙泉记·家庭训子〉》:“词翰积如丘,要精通,须苦求,~非虚谬。”【词语

  • 拄笏悠然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为官有闲情,悠然自得。宋辛弃疾《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词:“近来堪入画图看,父老愿公欢。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

  • 持螯呼酒

    同“持螯把酒”。清 陈曾寿《九日同病老疆老愔仲强志至焦山登高》诗:“松寥阁开置床席,持螯呼酒江动帘。”

  • 螭头载笔

    《新唐书.百官志二》:“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因以“螭头载笔”表示史官侍值。明张居正《议处史职疏》:

  • 载肴从学

    同“载酒问奇字”。宋陈与义《次韵家叔》诗:“闭户读书真得计,载肴从学岂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