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又有雅致的风度。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他认为,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不免陷于粗野;而文采超过朴实,则又陷于虚夸。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

【出典】: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位,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也。” 《古今杂剧》元《费唐臣贬黄州》三:“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主谓 彬彬,谐调配合。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镜花缘》15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极其清秀。”△褒义。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温柔敦厚 斯斯文文 ↔袒裼裸裎 敞胸露怀暴戾恣睢。也作“彬彬文质”、“文质斌斌”。


解释文:文雅。质:朴实。彬彬: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朴实。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他说:“如果过于朴实,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就显得粗陋;如果过于文雅,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则会显得浮华。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后代将其加以推广,应用到为人处世、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称得上完美、完善。

近义温文尔雅

例句

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词语文质彬彬】  成语:文质彬彬汉语词典:文质彬彬

猜你喜欢

  • 赌墅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谢安传》载:东晋时,前秦苻坚攻晋,晋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苻坚的兵号称百万,形势非常险峻,但谢安处之泰然。“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

  • 泥辙

    源见“涸辙之鲋”。喻指失意落泊。唐孟郊《赠李观》诗:“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

  • 爱莫之助

    谓虽然同情,却无法帮助。宋陈亮《喻夏卿墓志铭》: “晚虽家事不如初,而亲戚故旧之急难,族人子弟之美事,爱莫之助,每致其惓惓之意,而人人常信之。” 参见:○爱莫能助见“爱莫能助”。宋·陈亮《喻夏卿墓志铭

  • 声气相求

    源见“同声相应”。谓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主谓 原为同类事物相互感应

  • 三刀吏

    源见“三刀梦”。指州刺史。清蒲松龄《代毕刺史复颜山孙启》:“不佞四海逸民,三刀旧吏。”

  • 西山饿

    同“首阳饿”。宋陆游《枕上闻雨声》诗:“断知不作西山饿,多稼如云在眼中。”

  • 雁帖鱼书

    源见“雁足书”、“鱼传尺素”。指书信。元李唐宾《梧桐叶》一折:“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词语雁帖鱼书】  成语:雁帖鱼书

  • 怀梦草

    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三:“种火之山,有梦草,似蒲,色红,昼缩入地,夜则出,亦名怀梦。怀其叶,则知梦之吉凶,立验也。帝(汉武帝)思李夫人之容不可得,朔(东方朔)乃献一枝,夜果梦李夫人。”因以“怀梦草”

  • 青藜照

    同“青藜灯”。清陈鹏年《冬日感怀》诗之二:“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白虎通》。”

  • 平头奴子

    旧指奴婢仆役们。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唐李白《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偏正 指奴婢仆役们。语出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