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曾母投杼

曾母投杼

杼(zhù注):织布机上来回穿织的线梭子。此典指曾参母亲听到多次流言,也扔掉织布线梭子而逃避。后以此典比喻人言可畏。曾参(前505年——前436年),又称曾子,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学生,春秋末儒者。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之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思想。相传《大学》是他撰著,后被儒家尊为“宗圣”。从前曾参住在费城,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名之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死人。”他母亲正在织布,神色镇定自如;过一会,另一个人又来告诉她说:“曾参杀死人。”他母亲还是织布,神色还能镇定;过一会,又有一个告诉她说:“曾参杀死人。”他母亲丢下织布之线梭子,走下织布机,越墙逃跑了。凭着曾参之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而传来流言,他母亲也就当真害怕曾参杀死人。此典又作“谗言三至”、“谗言三及”、“慈母疑”、“曾参杀人”、“曾家机”、“投杼”、“三言移曾母”、“曾参错见”、“投梭贤母误”、“投杼母”。

【出典】:

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2311页:“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原来样子,临事镇定)也。顷之(片刻),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越过)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例句】:

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唐·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唐·白居易《思子台有感》:“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宋·徐铉《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 宋·陈师道《谢傅监》:“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元·白朴《墙头马上》:“赤紧的陶母熬煎,曾参错见,太公跋扈。” 明·徐渭《予寓圃亦产双瓜》:“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狷。” 清·唐孙华《年家子杨位凝家贫出游不遂》:“尚闻投杼母,岂有下机妻。”


主谓 比喻流言可畏。《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朕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多用于流言传播方面。


【典源】《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 (bi),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 (zhu) 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新序·杂事》亦载,费人作“郑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

【今译】 春秋时曾参 (字子舆) 住在费邑,费邑人中有与曾参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曾参母亲:“曾参杀了人。”曾母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照旧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曾参杀了人。”曾母仍勉强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曾母害怕,扔下织布梭子爬墙逃走。以曾参这样的贤人,与曾母这样了解儿子的人,有三个人来传告流言,就连慈母也不能不相信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典形】 谗言三及、谗言三至、慈母疑,三言疑曾母、投梭贤母误、投杼、投杼母、曾家机、曾参错见、曾参杀人、投杼惑慈亲、曾参不杀人。

【示例】

〔谗言三及〕 唐·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谗言三至〕 三国·曹植《当墙欲高行》:“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慈母疑〕 唐·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三言疑曾母〕 宋·陈师道《谢傅监》:“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投梭贤母误〕 明·徐渭《予寓圃亦产双瓜》:“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獧。”

〔投杼〕 宋·徐铉《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

〔投杼母〕 清·唐孙华《年家子杨位凝家贫出游不遂》:“尚闻投杼母,岂有下机妻。”

〔曾家机〕 唐·白居易《思子台有感》:“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曾参错见〕 元·白朴《墙头马上》:“赤紧的陶母熬煎,曾参错见,太公跋扈。”

〔曾参杀人〕 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词语曾母投杼】  成语:曾母投杼汉语词典:曾母投杼

猜你喜欢

  • 以桃代李

    源见“李代桃僵”。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再生缘》三二回:“咳,且慢些笑他的失节,或者刘燕玉也是以桃代李的机关,亦未可定。”偏正 比喻以此代彼或用自身去顶替别人。《再生缘》32回:“咳,且慢些笑他失节

  • 虚舟任触

    《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淮南子》用空船不怕和别的

  • 子猷宠

    同“子猷惜此君”。唐元稹《寺院新竹》诗:“未遭伶伦听,非安子猷宠。威凤来有时,虚心岂无奉。”

  • 辽豕白

    同“辽东豕”。唐张九龄《南阳道中作》诗:“岂暇墨突黔,空持辽豕白。”【词语辽豕白】   汉语大词典:辽豕白

  • 黄童无双

    源见“江夏黄童”。形容年轻人才高德美。清唐孙华《追挽张烈妇》诗:“黄童故无双,皎然玉树姿。”

  • 帝女桑

    《山海经.中山经》:(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树,名曰‘帝女之桑’。”据传说赤帝女学道成仙,居桑树上。后遂用为咏佳树之典。唐.上官仪《春日》:“花轻蕊乱仙人杏,叶

  • 黑头元宰

    同“黑头公”。宋刘过《沁园春.寿》词:“紫府真人,黑头元宰,收敛神功寂似无。”

  • 斗筲之子

    见“斗筲之人”。

  • 阪泉师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今河北 涿鹿县东南,亦说在今山西 运城县南(见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或说在今山西 阳曲县东北(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后以“阪泉

  • 朔党

    北宋哲宗时朝臣因论道论政不同,有洛党、蜀党、朔党之分,称为“元枯三党”。“朔党”以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首。宋代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类.元祐三党》:“洛党,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为羽翼;蜀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