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汗青

汗青

古时以竹简为纸,书写时须先用火烘干,谓之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也用来专指史书。出自唐刘知几之语。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因其子犯罪,他为之辩护,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他酷爱史学,任史官期间,曾针对史馆修书的弊病,提出了“五不可”的原则。其中的“一不可”是,负责编史的人不可太多,否则人人都自以为是,每记一事,载一言,都要讨论很长时间,那就“头白可期,汗青无日”了。

【出典】:

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4520页:“今史司取士滋多,人自为荀、袁,家自为政、骏。每记一事,载一言,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头白可期,汗青无日。”

【例句】: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个文语,是 “史册”的意思。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他那民族英雄的气节。

古代在纸发明以前,字是刻在竹片上面的。竹片用牛筋或绳子穿起来,便成为竹简,也就是书了,用来记载历史的便是史册。刻字之前,要先将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出 “汗”( 冒水) ,干了之后,竹子的青色尚未褪掉之时,就较容易刻字了,也不易长虫了,这便是所谓的 “汗青”。在出过 “汗”且褪去 “青”色的竹片上刻写下历史,这样而成的 “书”便是史册。某教师在讲解 “汗青”一词说: “青史留名的人都会努力奋斗,都会出汗,所以史册又叫 ‘汗青’。”这真是望文生义而贻笑大方了。


【词语汗青】   汉语词典:汗青

猜你喜欢

  •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晋代太康年间的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晋书.张亢传》:“时人谓载、协、亢、陆机、云,曰二陆三张。”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

  • 引翼

    《诗.大雅.行苇》:“黄耈台背,以引以翼。”郑玄笺:“以礼引之,以礼翼之;在前曰引,在旁曰翼。”后因以“引翼”谓引导扶持。唐李程《众星拱北赋》之二:“瞻夫摄提引翼,钩陈逦迤。”宋叶適《祭赵知宗文》:“

  • 七步看诗

    同“七步成诗”。宋王之望《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座》词:“谪仙狂监从来识,七步初看子建诗。”

  • 悉索敝赋

    《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悉:全部。索:搜索。敝:对人称自己的客气话。赋: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指代兵力。意指收尽本国全部兵力。后因以“悉索敝

  • 颊上三毛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

  • 痴牛呆女

    同“呆女痴牛”。宋苏轼《鹊桥仙.七夕》词:“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

  • 使君取饮

    《左传.成公二年》:“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齐、晋战于鞌(ān地名,山东历城西北)齐臣逢丑父原为车右,后与齐侯易

  • 羹墙见尧

    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注:述也)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尧死后,舜日夜思念,三年之中,坐着便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吃饭时便

  • 红炉点雪

    《高子遗书.会语七八》:“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烧红的火炉上着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聪明人一经点拨,立即悟解。清袁枚《随园诗话》四:“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见“洪炉

  • 鹊迎金印

    源见“鹊石”。形容将相权臣出征。唐岑参《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野鹊迎金印,郊云拂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