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犹豫

犹豫

人们做事或要拿主意,下决心时迟疑不决,顾虑重重,这种情形便叫做 “犹豫”。

为什么 “不果决”叫 “犹豫”呢?

颜氏家训》是这样解释的: “人将犬行,犬好 ( hào) 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复,故曰犹豫。”人带着狗走,狗总喜欢跑在人的前头,人赶不上狗,狗便回头等人,如此往复不断,因而称此为 “犹豫”。

犹为 “犬”; 豫通 “预”,预先之意。 “犹”预先跑在人前,反反复复,它的这种行动被叫做 “犹豫”。《颜氏家训》这种解释,初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典籍里 “犹豫”可有多种写法,如 “犹豫”、“犹与”、“容与”、“由夷”,等等,这就令人怀疑 《颜氏家训》的说法了!

语言学家经过研究,确定 “犹豫”是个联绵词,表示疑虑不决之意,成语有 “犹豫不决”之说。联绵词只是个声音组织,是不能拆开分训的,如 “玻璃”,不能说 “玻”是什么、“璃”是什么,同样,“犹豫”是个双声联绵词,也是不可拆开分训的, 《颜氏家训》的解释,只能说是一种望文生义了。


猜你喜欢

  • 善才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贞元中有王芬、曹保、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袭所艺。”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又诗云:“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唐时称琵琶师为善才

  • 鱼吹沫

    源见“相濡以沫”。喻身处困境,互相援助。宋黄庭坚《次韵道辅双岭见寄三叠》:“生涯鱼吹沫,文彩豹藏雾。”

  • 南威

    《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春秋时,晋文公得美女南威,迷她的美色三日不朝。后遂用为美女

  • 喣沫

    源见“相濡以沫”。喻同处困难互相帮助。清赵翼《六哀》诗:“识士于未遇,援手已高谊。不论遇不遇,喣沫情更挚。”【词语喣沫】   汉语大词典:喣沫

  • 曝鳃龙门

    《艺文类聚》卷六九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鳃(曝,本作暴。古时传说,大鱼不能登上龙门者,仅得曝鳃而已。)龙门。”《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辛氏

  • 接舆

    源见“接舆歌凤”。借指隐士。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陆羽〕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之‘

  •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

    鲂( ㄈㄤˊ fáng )鱼:鱼名。似鳊鱼,银灰色。赬( ㄔㄥ chēng )尾:赤色尾巴。传说鱼劳累了尾巴由白变红。王室:指周王朝。如毁:如火焚一样。 鲂鱼尾红似火烧,周王室也如火烧毁。 形

  • 持斧

    汉武帝后期,由于长期用兵,屡起战争;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徭役繁重,赋税增加;使民不聊生,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造成社会动乱,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的局面。汉武帝派遣御史暴胜之等人率兵手持利斧到各地去镇压农民起义

  • 掐掌流血

    《世说新语.雅量》:“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邵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己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

  • 维鹈在梁

    同“维鹈”。《花月痕》四二回:“情动飞天,诚输阵将;维鹈在梁,令人怏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