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 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遂用“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之处用精辟之语点明要旨,使之生动传神。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秦牧《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那个‘诗眼’一点上去,就像画龙点睛似的,通篇诗都突然光采焕发了。”


连动 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语句点明主题,使内容更生动有力。语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多用于写作或说话方面。→锦上添花↔画蛇添足


解释画好龙的肖像后再给它画上眼睛。后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庐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南北朝时梁朝的梁武帝萧衍尊崇佛教,广修寺院。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当时很有政治地位和远见,又是著名的画家,梁武帝修饰佛寺的时候往往让他在墙壁上作画。当时梁武帝已经分封出去的儿子们都不在自己身边,武帝很想念他们,就派张僧繇到各位王子的封地去描摹他们的画像,以便自己看见画像就像见面一样。当时江陵有座天皇寺,是明帝萧鸾设立的,寺里有座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了卢舍那佛的佛像以及孔子等十位哲人。梁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佛门内为何要画孔圣人呢?”张僧繇回答说:“这座寺庙以后还得依赖孔圣人的画像来保存呢。”等到后周时代朝廷废灭佛法,烧光了天下所有的寺庙和佛塔,只有这座殿堂因为有孔子的画像所以没有下令拆毁。又记载说,金陵有座安乐寺,张僧繇在里面画了四条白龙,但没有给它们画眼睛。他常说:“如果一旦画上眼睛,白龙就会飞走。”人们以为不可能,一定要他画上眼睛。果然,当张僧繇给其中的两条白龙画上眼睛后,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不久,雷电击穿了墙壁,这两条龙腾云驾雾飞上了天,而另外两条没有画眼睛的龙一直还保留在墙上。


【词语画龙点睛】  成语:画龙点睛汉语词典:画龙点睛

猜你喜欢

  • 五步成诗

    《全唐诗》卷一一五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初,史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三国魏曹植字)七步(参阅本书“七步成诗”条),臣五步之内可塞(抵塞,抵偿,此引申指完成命题赋诗)明诏(指皇帝的命题)。明皇试以

  • 续狗尾

    源见“狗尾续貂”。喻续写的不如原有的好。宋黄庭坚《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之三:“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

  • 金城柳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瑯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事另见“树犹如此”条。后以“金城柳”用为悲叹时光易逝的典故。宋.李清照《上枢

  • 苜蓿长阑干

    形容塾师生活之清苦。唐代薛令之为东宫侍读,待遇很差,作诗自嘲曰:“朝日上团圆,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栏杆。”苜蓿当菜,杂乱地放在盘子里。见《书言故事.俭薄类.苜蓿盘》。

  • 宴慈恩

    源见“雁塔题名”。指进士考试高中。明汤显祖《紫钗记.遇侠》:“须不是宴慈恩塔上题,又不是和灵隐月中词。”

  • 三品料

    源见“立仗马”。喻尸位素餐者的俸禄。宋陆游《书叹》诗:“仗马自贪三品料,云鹏方驾九天风。”【词语三品料】   汉语大词典:三品料

  • 狠愎自用

    愎:倔强。凶狠倔强,独断专行。《明史.陆粲传》:“璁狠愎自用,执拗多私。”参见“刚愎自用”。见“刚愎自用”。《明史·陆粲传》:“璁~,执拗多私。”【词语狠愎自用】  成语:狠愎自用汉语大词典:狠愎自用

  • 闭月羞花

    形容女子容貌姣美。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 “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又见唐李白《西施》诗:“秀色掩古

  • 湘娥泪

    同“湘妃泪”。《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斑竹》诗:“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同“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水浒传》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词语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成语: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汉语大词典:三十六着,走为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