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素女鼓瑟

素女鼓瑟

素女:神女名。传说她擅长音乐。瑟(sè色):拨弦乐器,形似古琴,通常为二十五根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确定声音之高低清浊。 此典指神人素女弹拨弦乐器瑟。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或咏琴瑟有感而悲。据说泰帝伏羲氏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音调悲切,泰帝禁受不住,所以将她的五十弦改为二十五弦。此典又作“减瑟弦”、“素女琴”、“破瑟”、“素女愁”、“二十五弦”、“素女悲清瑟”、“锦瑟”、“素女繁弦”、“素女弦”、“妃瑟”、“泰帝悲”。

【出典】:

史记》卷12《孝武本纪》472页:“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又《史记》卷28《封禅书》(1396页)亦载:“泰”作“太”。

【例句】:

北周·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自知悲不已,徒劳减瑟弦。” 唐·陈子昂《南山家园林木交映》:“凤蕴仙人篆,鸾歌素女琴。” 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唐·温庭筠《公无渡河》:“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宋·秦观《临江仙》:“独倚危墙情悄悄,遥闻妃瑟冷冷。”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冷冷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清·苏曼殊《东居杂诗》:“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典源】《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亦载,太帝作“泰帝”。

【今译】 太帝即太皞伏羲氏,他喜好音乐,让神人素女为他鼓五十弦瑟,音调过哀,使他悲伤不止,因而他将瑟破开改为 二十五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等。

【典形】 素女悲清瑟、素女愁、素女繁弦、素女弦、泰帝悲。

【示例】

〔素女悲清瑟〕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素女愁〕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素女繁弦〕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素女弦〕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泰帝悲〕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泠泠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猜你喜欢

  • 树下攀条

    同“树犹如此”。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雄心敢比桓宣武,树下攀条泪亦垂。”

  • 善群

    善于统治群众,《荀子.王制》:“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群道:统治的原则、方法。【词语善群】   汉语大词典:善群

  • 宋玉邻

    源见“东墙窥宋”。本指貌美多情的女子。亦用以咏花。闽徐夤《忆牡丹》诗:“宋玉邻边腮正嫩,文君机上锦初裁。”

  • 任公钓会稽

    源见“钓东海”。喻经世者的惊人之举。清姚鼐《送侍潞川主德州书院用前岁在扬州留别韵》:“任公钓会稽,岂作井蛙见。”

  • 诒厥

    源见“诒燕”。谓留给子孙。《晋书.愍怀太子传论》:“武皇钟爱,既深诒厥之谋;天下归心,颇有后来之望。”【词语诒厥】   汉语大词典:诒厥

  • 蓼萧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杜预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为君王恩泽的典

  •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就:成就。将:前进。缉熙:积渐广大。 天天有成就,月月有进步。坚持学习,循序渐进,终使自己心明眼亮。 形容学问日积月累,不断长进。语出《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孔颖达疏:“

  • 霓裳羽衣舞

    源见“霓裳羽衣曲”。依霓裳羽衣曲所编的舞蹈。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霓裳羽衣舞》,始于开元,盛于天宝,今寂不传矣。”元白朴《梧桐雨》二折:“今日新秋天气,寡人朝回无事,妃子学得《霓裳羽衣舞》,

  • 西靡树

    《文选》卷四十三南朝梁.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唐.李善注:“《圣贤冢墓记》曰:‘东北思王冢在东平。无盐人传云:思王归国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西

  • 韩山石

    《北史.齐高祖神武帝纪》载:北魏高欢于普泰二年(公元532年)败尔朱兆于韩陵山,在此建定国寺旌功,命温子昇作《韩陵山寺碑》以记其事。后遂以“韩山石”借指记述战功的碑石。明 郭贞顺《上俞将军》诗:“但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