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约定了,用惯了,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用惯了,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名字无好坏之分,只要明白易懂、不易产生误解,就是好名称。

【出典】: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例句】:

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并列 约定,共同议定;俗成,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沿用既久,遂为社会公认。语出《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刘心武《京漂女》:“‘京漂’之间有些~的‘漂规’,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漂哥’‘漂妹’常常互献信息,以备选用,也算是相濡以沫,‘有饭大家吃’,一种人际温情吧。”△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相沿成习


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非子、李斯皆其学生。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撰成《荀子》一书,表达了自己在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至于哪种最合适,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大家都承认的,就是合适的。不同于大家的约定,不为大家所承认的,就是不合适的。

近义相沿成习

例句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


【词语约定俗成】  成语:约定俗成汉语词典:约定俗成

猜你喜欢

  • 倚天剑

    战国 楚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后以“倚天剑”为咏剑之典。唐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见“倚天之剑”。唐·李白《司马将军歌》:“手中电曳~,直斩长

  • 彭泽斗米怕折腰

    同“不为五斗米折腰”。明冯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试笔》曲:“谢彭泽斗米怕折腰,伴南村野老开怀抱。”

  • 濩落浮江湖

    源见“魏王瓠”。谓材不得其用。宋程俱《戏呈虞君明察院謩》诗之二:“请观五石大瓠种,正以濩落浮江湖。”

  • 郭璞毫

    源见“江淹梦笔”。指富有文采的五色大笔。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敬想足下,声驰海内,名播云间。持郭璞之毫鸾,词场月白;吞罗含之彩凤,辨囿日新。”

  • 食来嗟

    源见“嗟来之食”。喻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元 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厌处奸邪,莫食来嗟。”

  • 过桥拆桥

    见“过河拆桥”。《官场现形记》17回:“但是现在的人总是~,转过脸就不认得人的。”【词语过桥拆桥】  成语:过桥拆桥汉语大词典:过桥拆桥

  • 殷师牛斗

    同“殷牛在耳”。唐李瀚《蒙求》:“广客蛇影,殷师牛斗。”

  • 张颠

    同“颠旭”。唐李白《草书歌行》:“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词语张颠】   汉语大词典:张颠

  •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同大家整天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对付! 形容某些无所事事,胸无大志的人。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清.顾炎武《日知录

  • 结草河滨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河上公》:“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也。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滨,独止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