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

罄:尽;竹:竹子。古代写字使用竹简,即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简,也书写不完。形容罪行之多。出自隋末李密写的告郡县书。李密事迹参见“死亡无日”条。李密参加了翟让领导的隋末农民起义军后,曾率领三万人占领了回洛仓,直逼隋东都洛阳,并于此时发表了告郡县书,写下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句子,来形容隋王朝犯下的罪恶。

【出典】:

旧唐书》卷53《李密传》2215页:“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例句】:

明·无名氏《四贤记·解缓》:“你恶端罄竹书写,贪秽熏天怎掩遮。” 孙中山《历年政治宣言》:“自满清盗窃中国,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


【词语罄竹难书】  成语:罄竹难书汉语词典:罄竹难书

罄,作动词,尽取之意。罄竹难书,形容劣迹之多,即使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其罪恶。王莽末,隗嚣于甘肃通渭聚兵数千,自称上将军,起兵应汉反莽。他在讨伐王莽的檄文中说:“新都侯王莽,欺辱天地,违反道义和常理。他毒死皇帝,篡夺帝位,假托天命,伪造符书,欺惑百姓,以美丽的言辞把自己罪恶粉饰成祥瑞,即使将楚越两地所有竹子都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这是举世都知道的事实。”

【出典】:

后汉书》卷13第515页《隗嚣传》:“故新都侯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歌颂祸殃。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

【例句】: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连动 罄,尽,用完。竹,竹简。纸发明之前,古人在竹简上书写。原意是用尽所有的竹简也写不完。语本《吕氏春秋·明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后专用来指罪恶多得写不完。《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邹韬奋《经历》:“摧残文化教育,戕害青年的罪行,~而于今尤烈。”△贬义。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罪恶滔天 ↔功德无量。也作“竹罄南山”。


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多端。古代字写在竹简上,此语谓写尽了竹简也写不完其罪恶。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起草檄 ( xí) 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恶,言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后即形成 “罄竹难书”之语。

为什么说 “罄竹”呢?

“罄”, 《说文·缶 ( fǒu) 部》谓: “器中空也。”段注: “《释诂》、《毛传》皆曰: ‘罄,尽也。’引申为凡尽之称。”

“罄”训 “尽”,“罄竹难书”即谓写尽了竹简也难写尽罪恶。

又,“罄”通 “磬”,磬为一种乐器 ( 祭器亦有磬) ,磬中是空的 ( 器中空也) ,空、尽义通,“罄竹”即谓写完了竹简。

罪恶 “罄竹难书”,那便是弥天大罪、十恶不赦之徒。


【词语罄竹难书】  成语:罄竹难书汉语词典:罄竹难书

猜你喜欢

  • 苏卿牧羝

    同“苏武看羊”。元 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叹苏卿牧羝,笑刘琨听鸡,睡不足三竿日。”

  • 横楫

    源见“中流击楫”。表示立志报国、誓死收复失地的壮烈气概。明陈子龙《伤春》诗之五:“祖逖思横楫,逢萌忆挂冠。”

  • 剑挂孤松

    参见“季札挂剑”。

  • 万籁俱寂

    自然界万物无声,一片寂静。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见“万籁无声”。【词语万籁俱寂】  成语:万籁俱寂汉语大词典:万籁俱寂

  • 十围五攻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后因以“十围五攻”谓兵力十倍于敌,可以合围;五倍于敌,可以攻战。《后汉书.袁绍传》:“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并列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可包围

  • 阒其无人

    阒( ㄑㄩˋ qù )其:阒然,寂静貌。 寂静得像没人一样。也表示空无一人。语出《易.丰》:“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晋.潘岳《怀旧赋》:“

  • 驿路梅花

    同“驿使梅花”。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摘,驿路梅花带雪看。”见“驿使梅花”。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官桥杨柳和愁摘,~带雪看。”【词语驿路梅花】  成语:驿路梅花汉语大词典:驿路

  • 卢生枕

    同“卢生梦”。明袁宏道《黄粱祠》诗:“八番邯郸道,半世卢生枕。”

  • 次公醒狂

    次公:西汉大臣盖宽饶的字。盖宽饶(?-前60年),魏郡(治所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受到汉宣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掌议论的官),后又被提升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举报首都长安及附近地区各级官吏的官)。盖

  • 自郐而下

    同“自郐以下”。唐卢照邻《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自郐而下,曷足讥焉。”见“自郐以下”。【词语自郐而下】  成语:自郐而下汉语大词典:自郐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