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黄图.建章宫》:“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又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王恺)以?糒澳釜,石季伦(石崇)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巾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因以“鹡鸰在原”为兄弟友爱之典。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词语三到】 汉语大词典:
源见“耻居王后”。借指析分人物高低,名次前后。严复《见十二月初七日邸钞作》诗:“岂有文章资黼黻,敢从前后说王 卢。”
讷:语言迟钝。 最有辩才的人,表面上看,好像不善言辞。语出《老子》四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司仓参军事高平独孤文字大辩赞》:“大辩若讷,历官有声。”主谓 善辩之
犹鳞次栉比。夏仁虎《旧京琐记.城厢》:“前门左右旧有东西荷包巷,顾绣荷包诸肆,鳞萃比栉,朝流士女日往游观,巷外车马日甚。”见“栉比鳞次”。夏仁虎《旧京琐记·城厢》:“前门左右旧有东西荷包巷,顾绣荷包诸
源见“飘茵堕溷”。飘入粪坑的落花。喻遭遇不幸者。沈砺《次韵调一粟》:“窥帘紫燕如相识,肠断风前落溷花。”
晋.郭璞《比目鱼赞》:“比目之鳞,别号王余,虽有二片,其实一鱼,协不能密,离不为疏。”《文选》卷五晋.左太冲(思)《吴都赋》:“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据晋.刘渊林注说:“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
《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殊美。’”古时齐国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