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钓鳌客

钓鳌客

源见“龙伯钓鳌”。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狂谲》:“王严光颇有文才而性卓诡,既无所达,自称‘钓鳌客’,巡历郡县,求麻铁之资,云造钓具。”后蜀何光远鉴诫录.钓巨鳌》:“会昌四年,李相公 绅节镇淮南日……祐(张祐)遂修刺谒之,诗题衔‘钓鳌客’,将俟便呈之。相国遂令延入,怒其狂诞,欲于言下挫之。及见祐,不候,从容乃问曰:‘秀才既解钓鳌,以何物为竿?’祐对曰:‘用长虹为竿。’又问曰:‘以何物为钩?’曰:‘以初月为钩。’又问曰:‘以何物为饵?’曰:‘用唐朝李相公为饵。’相公良久思之,曰:‘用予作饵,钓亦不难致。’遂命酒对斟,言笑竟日。”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六:“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旦曰:‘……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后以“钓鳌客”指有远大抱负而豪迈不羁的人。宋张元幹《水调歌头.追和》词:“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叶玉森《一岛》诗:“不知何处钓鳌客,来此从荒辟蜃楼。”


【典源】 五代·何光远《鉴戒录》卷七:“会昌四年,李相公 (绅) 节镇淮南日,所为尊贵,薄于布衣,若非皇族卿相嘱致,无有面者,张祐与崔涯同寄府下,前后廉使向闻祐诗名,悉蒙礼重,独李到镇,不得见焉。祐遂修刺谒之,诗题钓鳌客,将候便呈之。相国遂令延入,怒其狂诞,欲于言下挫之。及见祐,不候,从客乃问曰:‘秀才既解钓鳌,以何物为竿?’祐对曰:‘用长虹为竿。’又问曰:‘以何物为钩?’曰‘以初月为钩。’又问曰:‘以何物为饵?’曰:‘用唐朝李相公为饵。’相公良久思之,曰:‘用予为饵,钓亦不难致。’遂命酒对斟,言笑竟日,怜祐触物善对,遂命酒之知。”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六:“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另《封氏闻见记》卷十亦有王严光自称钓鳌客事。

【今译】 唐代会昌年间,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平日尊贵,轻视布衣士人,如果不是皇亲贵官介绍的,从来不接见。当时张祐在淮南,以前的节度使都久闻张祐诗名,很礼敬他,只有李绅来任,不与他相见。张祐于是递名片拜见,诗下题名是钓鳌客。李绅请他进来,对他的狂放很生气,想以言语压压他的狂气。见到张祐,直接就发问:“秀才既会钓鳌,用什么做钓竿呢?”张祐说:“用长虹为竿。”李又问:“用什么做钓钩?”张答:“用新月为钩。”李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张答:“用唐朝李相公您做钓饵。”李绅想了一会,说:“用我为钓饵,倒也不难钓到。”于是摆酒两人对酌,谈笑整日,成为诗酒之交。参见〖龙伯钓鳌〗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有才能抱负,欲求取功名。

【典形】 钓鳌词客、钓鳌客、钓鳌攀桂手、虹背万仞竿、虹竿秋月钩、浊钓鳌、钓鳌钩。

【示例】

〔钓鳌词客〕 宋·刘克庄《满江红·送郑伯昌》:“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钓鳌客〕 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

〔钓鳌攀桂手〕 元·马致远 《女冠子》:“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钓攀桂手。”

〔虹背万仞竿〕 清·程先贞《漫兴次水西韵》:“龟毛枉织千层 ,虹背虚缘万仞竿。”

〔虹竿秋月钩〕 宋·陆游《三江舟中大醉作》:“虹竿秋月钓,巨鳌倘可求。”


【词语钓鳌客】  成语:钓鳌客汉语词典:钓鳌客

猜你喜欢

  • 破甑生尘

    源见“甑尘釜鱼”。形容贫困乏食。明 邵璨《香囊记.得书》:“喜得逆旅逢青眼,免使破甑生尘愁范丹。”明 孙柚《琴心记.家徒四壁》:“早遣青囊出村借米,至今未归,破甑生尘,空囊垂罄。”主谓 甑,蒸食物的器

  • 贾生叹鵩

    鵩(fú服):古书上记载的一种鸟,像猫头鹰,古人以为是不祥之鸟。此典指贾谊见鵩鸟飞入坐旁,认为是不祥之兆而伤叹。后以此典比喻对命运、人事忧伤慨叹。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盼盼茶茶

    源见“燕子楼”。茶茶,金 元时对少女的美称。泛指年轻女子。元张可久《寨儿令.春情》曲:“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词语盼盼茶茶】  成语:盼盼茶茶汉语大词典:盼盼茶茶

  • 独醒

    同“独醒人”。唐杜甫《赠裴南部》诗:“独醒时所嫉,群小谤能深。”宋蒋捷《女冠子.竟渡》词:“湘 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词语独醒】   汉语大词典:独醒

  • 薪尽火灭

    《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后以“薪尽火灭”比喻死亡。唐王维《能禅师碑》:“弹指不留,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唐王缙《大证禅师碑》:“趺坐如生,薪尽火

  • 禹命子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大禹去世前,曾禅让帝位於益。三年后益让位于禹之子启。后遂用为

  • 豹文

    源见“南山雾豹”。喻指出色的才华。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十年间屈首衡门,似南山修成豹文。”【词语豹文】   汉语大词典:豹文

  • 汤去三面

    源见“网开三面”。泛言普施仁德。《后汉书.王畅传》:“汤去三面,八方归仁。”主谓 泛指广施仁义道德。语本《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

  • 撤我虎皮

    宋朱熹编《二程语录》卷十七:“横渠(张载)昔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听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指程颐、程颢)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见〔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见“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再生缘》37回:“真是~,笨起来比别的人还要笨!”△多用于描写人。【词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成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汉语大词典:聪明一世,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