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韦:熟牛(或其他兽)皮条。编:编成竹简册籍。 三绝:多次磨断。 此典指孔子阅读《易经》次数太多,使联串竹简册籍之皮条多次磨断。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精研细读。 孔子晚年喜好阅读《易经》,并为《彖》、《繫》、《象》、《说卦》、《文言》等篇作序。他读《易经》勤奋,以致把编联竹简册籍之皮条都多次磨断。孔子说:“要是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都可以充分掌握。”此典又作“韦实三绝”、“易韦三绝”、“十绝编”、“绝韦编”、“三绝韦编”、“绝韦”、“编三绝”。

【出典】:

史记》卷47《孔子世家》1937页:“孔子晚而喜《易》(又称《易经》或《周易》)。序《彖(tùan团去)》(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卦辞)、《繫(jì系)》(是《易经》之通论)、《象》(解释六十四卦卦名)、《说卦》(记述八卦所象事物)、《文言》(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及爻辞)。读《易》,韦编三绝。曰:‘假(给)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bīn bīn,文质兼备,兼通文辞与义理)矣。”

【例句】: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辍。家惟万卷,韦实三绝。” 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宋·陆游《题庵壁》:“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宋·张孝祥《有怀长沙知识》:“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韦编兰绝而后赞《易》,敢道尊兄未尝从事如此工夫。”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四首》之四:“韦编三绝耽牺《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清·顾炎武《哭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贻来什裘绝韦前。” 清·张瑗《谒韩文公祠》:“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主谓 原指孔子晚年反复研读《易经》,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后泛指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褒义。多用于描写勤奋读书。→读书破万卷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典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 (tuan)》、《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正义:“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易正义》 曰:‘文王既繇 (zhou) 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

【今译】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 《易经》, 相传曾作《十翼》共十篇、 来阐说《易经》义理。由于翻看《易经》的次数太多,以致把连结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他说:“再给我几年的时间,如果能办到,我对于《易经》就文质兼备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精研细读。

【典形】 编三绝、绝韦、绝韦编、三绝、三绝韦编、十绝编、韦编三绝、易韦三绝、韦编绝、三编绝、韦充读易编。

【示例】

〔编三绝〕 清·张尚瑗《谒韩文公祠》:“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绝韦〕 清·顾炎武《哭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贻来什裘绝韦前。”

〔绝韦编〕宋·张孝祥《有怀长沙知识》:“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三绝〕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辍。家惟万卷,韦实三绝。”

〔三绝韦编〕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十绝编〕 宋·陆游《题庵壁》:“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韦编三绝〕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易韦三绝〕 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词语韦编三绝】  成语:韦编三绝汉语词典:韦编三绝

猜你喜欢

  • 瑚琏质

    同“瑚琏”。宋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念君瑚琏质,当今台阁宜。”

  • 嚼肉过屠门

    同“屠门大嚼”。明徐渭《寄郦绩溪仲玉》诗:“谁能嚼肉过屠门,瘦杀鸾栖一枝棘。”

  •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世人了解他的很少,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

  • 扬扬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欧阳山《苦斗》四五: “从陈文英的眼里看来,他是满面春风,扬扬得意,正好比《圣经》里面那回头的浪子。” 参见:○扬扬拥盖见“扬扬自得”。巴金《秋》:“觉英却拿着小鸟跑上圆拱桥,~地走了。

  • 文魔贾岛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韩愈传》附《贾岛》:“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呼诘之,久乃

  • 浴沂

    《论语.先进》:“(曾晳)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冠者,成年人,男子二十而束发加冠。舞雩,古代求雨的祭坛。点,曾晳

  • 棠树

    源见“召公棠”。用以称美官吏有德政。唐刘禹锡《寄陕州姚中丞》诗:“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唐罗隐《故洛阳公镇大梁时隐得游门下今之经历事往人非聊抒所怀以伤以谢》诗:“今日斯文向谁说,泪碑棠树两成空。”

  • 血化泉碧

    源见“苌弘化碧”。谓节士精魂永著。清顾炎武《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诗:“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 物不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鸣:发出声响,指有所抒发或表示。“物不平则鸣”,意谓事物碰到不平就会发出声响。后以之比喻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必奋起叫

  • 叫帝关

    参见:叫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