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或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谓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讲究饮食,主张食品精细,讲究烹饪技巧。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其他 精,上等的好米;脍,细切的鱼和肉;厌,满足。米舂得越精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饮食力求精美。语出《论语· 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陆文夫《美食家》:“最好能碰上孔夫子,孔子曰:‘~。’”※脍,不读作huì和kuì。△多用于饮食方面。↔粝食粗餐 食不求甘 食不重味


【词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语词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猜你喜欢

  • 毕万昌大

    《左传.闵公元年》:“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周大夫)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

  • 正始体

    指三国魏正始间(240-249)嵇康、阮籍诸人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和当时风行的玄言诗不同,世称“正始体”。【词语正始体】   汉语大词典:正始体

  • 啖蔗

    《世说新语.排调》载:顾恺之吃甘蔗,先从梢部吃起。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吃法,他回答说:“渐入佳境。”唐.韩愈《答张彻》诗:“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后因以“啖蔗”为情况愈来愈好的典故。宋.李弥逊《将至徽

  • 题殄瘁诗

    《后汉书.郭太传》:“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诗经.大雅.瞻卬》为讽刺幽王之作,有“人之亡云

  • 龙湖鼎没

    同“龙去鼎湖”。北周庾信《黄帝见广成子赞》:“治身紫府,问政青丘。龙湖鼎没,丹灶珠流。”

  • 凡鸟

    源见“吕安题凤”。“鳳”的拆字。借指庸才。《红楼梦》五回:“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词语凡鸟】   汉语大词典:凡鸟

  • 虎负隅

    老虎背靠山隅,比喻英雄割据一方。《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撄( ㄧㄥ yīng 英):触犯。嵎:通隅。

  • 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籯(yíng荧):竹制箱笼。经: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丞相韦贤通晓诗书礼义,被人尊称为邹鲁大儒,曾教汉昭帝《诗经》。历任高官,担任丞相五年后提出致仕退休。韦贤有四个儿子,俱通晓经典,仕途顺畅而显达。小儿子

  • 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见“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礼记·祭义》:“~,而弟(tì)达乎州巷矣。”弟,同“悌”。【词语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成语: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汉语大词典: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 季子貂

    同“季子裘”。清 杨潮观《新丰店马周独酌》:“是谁空里洒琼瑶,甚不禁寒季子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