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秦台一镜

    同“秦庭朗镜”。清 钱峙《端正好.于公祠万姓迎神曲》套曲:“又子见照胆秦台一镜悬,绝不株连。”

  • 三星约

    源见“三星在天”。指对婚期的约定。《天雨花》十回:“今天就订三星约,三更小姐到园亭。”【词语三星约】   汉语大词典:三星约

  • 邺架之藏

    源见“邺侯书”。称扬藏书丰富。清顾炎武《与颜修来手札》之十一:“如贵地友人家有邺架之藏,欲一就观。”偏正 邺,指邺侯,即唐李泌。李泌家多藏书,后因以“邺侯之藏”美称他人的藏书。语本唐·韩愈《送诸葛觉往

  • 金张七叶

    金张:西汉大臣金日碑与张安世的合称。七叶:七辈,七代人。《汉书·金日碑传·赞》说:“金日碑本是从异族匈奴逃跑到汉朝的人,以异族俘虏的身分在西汉朝廷做事,凭借着真诚专一的恭敬和谨慎感动了汉武帝,以忠信著

  • 弃甲兕皮多

    源见“华元弃甲”。形容作战失败,损失辎重。清钱谦益《王师》诗之一:“弯弓蒲矢在,弃甲兕皮多。”

  • 泼火雨

    《说郛》卷四八引宋侯延庆《退斋雅闻录》:“河朔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寒食在清明前后,旧俗寒食节禁火,故此时下雨称“泼火雨”。亦泛指春雨。宋梅尧臣《依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之一:“年年泼火雨,

  • 诡遇

    《孟子.滕文公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越简子,请善

  • 笑中刀

    《新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音biǎn)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旧唐书.李义府传》作“笑中有刀”,亦作“笑里刀”。李义府,唐时饶阳人,以

  • 三到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词语三到】   汉语大词典:

  • 孤藐

    源见“藐孤”。谓幼年丧父,失去依靠。《晋书.杜有道妻严氏传》:“年十三,适于杜氏,十八而嫠居。子植、女韡并孤藐。”唐陈子昂《为宗舍人谢赠物表》:“孤臣不天,早失父荫,兄弟孤藐,并未成人。”亦泛指年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