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海郡

东海郡

①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门外)。楚、汉之际为郯郡,西汉仍为东海郡。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市和江苏赣榆以南, 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东汉以后属徐州,缩小。三国魏黄初中改东海国,西晋复为东海郡。南齐移治涟口县(今江苏涟水县),后改北东海郡。

②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侨置,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北。穆帝永和中改为南东海郡。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改为南兰陵郡。陈永定二年(558)复曰东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常熟县。

③南朝宋泰始五年(469)侨置,治所在襄贲县(今江苏涟水县北)。齐改名北东海郡。

④北魏置,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南㟃峿镇。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北海郡。

⑤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北海郡置,治所在安流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初废。

⑥隋大业初改海州置,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东海、沭阳、涟水等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海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东海郡,辖境南部缩小。乾元元年(758)复为海州。


(1)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和江苏省赣榆县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州市以东,江苏省宿迁市、灌南县以北地区。东汉以后缩小。南朝齐移治连口(今江苏涟水县),并改名北东海郡。(2)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市)北境侨置。属徐州。永和中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名南东海郡。(3)北魏置,治㟃峿戍(今江苏宿迁市北垌镇)。属徐州。南朝梁废。(4)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侨置,治今江苏省涟水县。北齐改名北东海郡。(5)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北海郡置。治安流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属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初废。大业初改海州复置,治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东海、沭阳、涟水等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唐初改为海州,天宝、至德时又曾复改东海郡。


猜你喜欢

  • 店前河镇

    即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旧属太湖县。清乾隆 《太湖县志》 卷2 《乡镇》 有店前河镇。

  • 汤池

    ①即今辽宁东港市东北汤池乡。民国《奉天通志》卷81安东县:“挂网河东南流,右岸西(应为东)三里许汤池子村有温泉。”即此。②在今河南安阳市郊。《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令慕容垂自邺讨

  • 忽里模子

    一作忽鲁谟斯。在今伊朗南部海滨、霍尔木兹海峡以北。《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忽里模子”。

  • 大方城

    在今贵州大方县。《明史·王三善传》:天启三年(1623),抚臣王三善讨水西安邦彦,“师抵大方”。又《朱燮元传》:崇祯元年(1628),朱燮元“亲率大军驻陆广,逼大方”,皆此。在今贵州省大方县。明天启三

  • 长山寨

    ①五代南唐置,在今湖北通城县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王逵奏拔鄂州长山寨”。胡注:“长山在鄂州南界。唐立寨,以备潭、朗。”②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大碶镇芦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

  • 白市驿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白市驿镇。《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明史·胡平表传》:崇祯元年(1628),总督张鹤鸣言:平表与奢崇明叛军“连战白市驿”即此。清雍正七年(1729)

  • 绰拉剔噶珊

    清初于者帖列山卫置,属宁古塔将军。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口东北。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 黑龙江下游有 “绰拉剔噶珊”。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南岸,东至

  • 紫贝县

    西汉元封元年 (前110) 置,属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南省文昌县西南紫贝山南。初元三年 (前46) 废。古县名。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治今海南省文昌市西南。初元三年(前46年)废。

  • 江津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江阳县置,属渝州。治所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北五十里顺江镇。《寰宇记》卷136江津县:“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初属渝州,天宝初属南平郡,乾元初属渝州。北宋乾德五年

  • 勃窣野

    即悉补野的异译。西藏吐蕃王朝建政前的称号。《新唐书· 吐蕃传》: “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乃东、穷结等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