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阳

东阳

①古地区名。春秋晋地,战国时先后属卫、赵,相当今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荀吴略东阳”;《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秦拔我石城,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 皆即此。

②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八十里关阳镇。《左传》:哀公八年(前487),“吴师克东阳而进”。即此。

③春秋齐邑。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一名凡城。又名晏弱城。《左传》:襄公二年(前571),“晏弱城东阳以偪之”。杜注:“齐境上邑。”


(1)古地区名。春秋属晋,战国属卫,后又为赵地。指今河北省太行山南部以东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荀吴略东阳。”即此。(2)古邑名。(1)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左传》襄公二年(前571年):齐“晏弱城东阳”,以逼莱,即此。(2)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关阳镇。《左传》哀公八年(前487年):吴伐鲁,“克东阳而进”,即此。(3)古城名。东晋义熙中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筑,因南临阳水,阳水世亦称为东阳水,故名。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北齐移益都县(今青州市)治此。隋在阳水之南另建南城,以此城为北城。金天会中颓废,县治移于南城(今青州市包有南北城)。东晋、南北朝时为兵争要地,历为青州、齐郡治;隋以后历为青州、北海郡治;宋为京东东路、金为山东东路治。


猜你喜欢

  • 溢乐县

    西魏大统中改临洮县置,为同和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岷县。隋大业初改名临洮县,义宁二年(618) 复名溢乐县。唐为岷州治。上元二年 (761)没入吐蕃。古县名。西魏大统中改临洮县置,治今甘肃省岷县。为岷州及

  • 卫城

    ①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四十里。相传为灵公所都。②即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因明于此设盐井卫,故名。

  • 九龙顶山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17赵州:九龙顶山“在州(今凤仪镇)南五十里。九峰相聚,望之如龙。与云南县(今祥云县)接界”。

  • 阿合奇县

    1944年改阿合奇设治局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阿合奇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西部。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3.5万,其中柯尔克孜族占88.2%、维吾尔族占4.9%。辖1

  • 静封县

    金承安二年 (1197) 以胡设务置,属全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北郊。三年 (1198) 属高州。泰和四年 (1204) 属大定府。元废。

  • 烟筒山

    ①亦名灶突山。满语谓呼兰呼达。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永陵镇南。《清一统志·兴京》:烟筒山 “在城西南五里”。②即今吉林磐石县北烟筒山镇。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5吉林府 《屯镇》: 西南“二百里烟

  • 大梅山

    ①在今江西分宜县西南。《清一统志·袁州府》:大梅山“在分宜县(旧治)西六十里。其山多梅。又有桃溪山,环抱溪泉”。②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清一统志·宁波府》:大梅山“在鄞县东南七十里。相传汉梅子贞隐于此

  • 相公庄

    ①原名崔镇。即今山东章丘市东北十里相公庄镇。元散文家张养浩祖居此庄,乡人称之为张相公,遂改名相公庄。1985年设相公庄镇。②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三十里相公镇。民国 《临沂县志》 舆图: 县东北有相公庄。

  • 张浦镇

    即今江苏昆山市南二十里张浦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昆山县南有“张浦镇”。在江苏省昆山市中南部、吴淞江南岸。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浦,人口 8000。1949年为张浦乡,1

  • 武当县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南朝宋为始平侨郡治。梁又为兴州治。西魏为武当郡、丰州治。隋属淅阳郡。唐为均州治。显庆四年 (659)徙治今丹江口市西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