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广

两广

①总督名。明景泰三年(1452)置,成化元年(1465)兼广东、广西巡抚,驻梧州府(治今广西梧州市)。嘉靖四十五年(1566)总督只兼巡广西,驻肇庆府(治今广东肇庆市)。隆庆三年(1569)又置广西巡抚,除兼职。四年,罢广东巡抚,改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广东。万历三年(1575)仍改总督,加带管盐法。清顺治元年(1644)置广东总督,驻广州府(治今广州市),兼辖广西。十二年,徙治梧州府。康熙二年(1663)别置广西总督,总督移驻廉州府(治今广西合浦县)。三年,复合为一,移驻肇庆府。后或分或合,十二年仍为两广总督。民国废。

②地区名。又作二广。即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宋史·哲宗纪》:元祐七年(1092),“罢二广铸折钱”。《元史·世祖九》:至元十九年(1282),“诏两广、福建五品以下官,从行省就便铨注”。


地区名。广东、广西的合称。与“两粤”同义。宋分岭南道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合称“两广”。《宋史·宁宗纪》:开禧三年(1207年)五月戊寅,“用四川宣抚司奏:吴曦党人张伸之等一十六人除名,编配两广及湖南诸州”。元广东、广西各置宣慰使司等官,亦通称“两广”。《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月戊子,“定两广、四川戍军二、三年一更”。明、清置两广总督。“两广”一名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 黄石市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黄石镇。《方舆纪要》卷96兴化府莆田县: 黄石市 “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民居环聚。旧有黄石税课局,本宋之黄石务,其后徙置不一。元至正中,改建于此。明初改为税课局”。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

  • 官窑墟

    即今广东南海市北官窑镇。明万历 《广东通志》 卷16: 南海县有 “官窑墟”。

  • 按出虎水

    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阿什河。《金史·地理志》: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 清称阿拉楚喀河。古水名。按出虎又作阿触胡、阿术浒、阿

  • 高田镇

    北宋置,属雒县。在今四川广汉市西北二十里高坪镇。(1)在江西省石城县东北部。面积238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高田圩,人口3000。唐初建村。以地高田广称高田圩。1958年为高田、新坪、郑

  • 白鹤湖

    在今福建漳平市南。《清一统志·龙岩州》:白鹤湖“在漳平南三十里。山巅峻绝,涌泉成湖,瀑布而下,为第二宫、第三宫。一名三溪林”。

  • 河桥

    ①战国秦建。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之间黄河上。《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初作河桥”。《正义》: “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②西晋泰

  • 蔡龙洞

    在今广西浦北县西北。《舆地纪胜》 卷120廉州: 蔡龙洞 “本汉合浦县地。唐武德置蔡龙州,因县界有蔡龙洞故也”。《清一统志·廉州府》:蔡龙洞 “在合浦县东北百余里,三山之北”。

  • 阳升江

    在今湖南攸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0攸县:阳升江“源出县东百里之大乌山。又银坑水亦出焉,经县东五十里,合于阳升江,流入攸水”。

  • 三尖观

    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南七十里。清有千总驻守。

  • 栗木街

    一作栗木关。即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八十里栗木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恭城县图:北有栗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