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国

中国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1)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2)指华夏族、汉族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 中国微矣。”《孟子·梁惠王上》说齐宣王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含义与中土、中原、中夏、中华同。(3)南北朝时代,南朝自称“中国”,而称北朝为索虏;北朝亦自称“中国”,而称南朝为岛夷,都是把自己当成华夏的正统或占据中原地区的美称。(4)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作他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五族共和,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简称“中国”。


(1)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国都、京师为“中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裴骃《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与四夷对称。《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和夷戎华夏化,黄河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战国时则专指山东诸国为中国。《史记·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索隐》:“言欲吞山东。”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区的扩大,在统一时期多指王朝全部疆域。《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赵)佗弗诛。”分裂时期,多指黄河流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作他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猜你喜欢

  • 朵甘卫都司

    明洪武六年(1373)置指挥使司。次年升都指挥使司,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在灵藏(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辖境相当今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后废。

  • 据老寨

    在今湖南溆浦县南。《方舆纪要》卷81溆浦县: “据老寨在县南四十里……皆设险处。”

  • 苑川城

    一名勇士城。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筑。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东。《水经·河水注》: “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

  • 田市堡

    明置,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田市乡。《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新丰镇”条下:“(明)嘉靖三十二年,创筑新丰及零口、相桥、康桥、田市五堡。”清置田市镇。

  • 迤陑山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5新化州: 迤陑山 “在州治 (今县西北新化) 东。山势来自昆阳,连属不绝。又迤阻山在州治西,与迤陑山对峙”。

  • 夹皮沟

    ①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夹皮沟满族乡。民国《宽甸县志略》图:东有夹皮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宽甸县夹皮沟产金、硫磺。②又名加级沟。即今吉林桦甸市东南夹皮沟镇。清同治光绪间,山东人韩显宗招集

  • 三江河

    即今四川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东部之酉水,为沅江上源支流。《方舆纪要》卷73酉阳宣抚司:三江在“司东北九十里。源出酉阳山,亦曰酉水,有三小溪流合焉。又合平茶水及楠溪,东注辰州大江”。

  • 芊口镇

    在今湖南华容县南。《梁书·胡僧祐传》:太宝二年(551),僧祐援巴陵,与侯景将任约遇于“南安芊口”,即此。

  • 麻解城

    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水经·汝水注》: 汝水 “东历麻解城北。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

  • 东布洲

    即东洲。今江苏启东市东北。《舆地纪胜》卷41通州:东布洲“元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亦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