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夏

中夏

①与指华夏族、汉族地区的“中国”同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②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后汉书·马融传》:“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晋书·王珣传》:“时(桓)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


(1)与指华夏族、汉族地区的“中国”同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2)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后汉书·马融传》:“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晋书·王珣传》:“时(桓)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3)指中国中部地区。《南齐书·柳世隆传》史臣曰:“柳世隆势居中夏,年浅位轻,首抗全师。”按此指南朝宋昇明元年(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攻郢州刺史柳世隆于夏口(郢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时称荆州(治今江陵县)为西夏,而称其东宋朝中部地区之郢州为中夏。


猜你喜欢

  • 桐冈岭

    在今福建沙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97延平府沙县: 桐冈岭 “在县东南十五里,上多梧桐”,故名。

  • 榆中

    古地区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二十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同书 《秦始皇本纪》: 三十三年 (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三国

  • 胡卢川

    即葫芦河。今宁夏南清水河。《宋史·刘昌祚传》: 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昌祚出胡卢川,次磨齐隘”。

  • 香柏城

    唐南诏置,属镇西节度。在今缅甸北部孟养。南诏后期属丽水节度。即今缅甸克钦邦孟养。南诏时属丽水节度使。

  • 折脚堰

    在今四川安县南。《新唐书·地理志》:“(神泉)县北二十里有折脚堰,引水溉田,贞观元年开。”在今四川省安县塔水镇北。唐贞观元年(627年)开,引水灌田。

  • 下石门山

    亦名石门山。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舆地纪胜》卷114融州:石门山“县北有下石门山”。《清一统志·柳州府》:石门山“在怀远县西北七十里……亦曰下石门”。

  • 乐平县

    ①东汉章帝时改清县置乐平侯国,后为乐平县,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三国魏改属阳平郡。北齐省。②东汉建安中置,属乐平郡。治所即今山西昔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昌二年(526)又改沾

  • 南华山

    ①在今广东曲江县南。《方舆纪要》 韶州府曲江县: 南华山在 “府南六十里。峰峦环抱,如莲花然,曹溪水出其东南”。《清一统志·韶州府》: 南华山 “溪水回环,峰峦奇秀。产茶及椒。上为象岭。唐仪凤初,僧虚

  • 楠木山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81城步县 “罗汉山” 条下: “又县东二十里有楠木山,多楠木。”

  • 桐洲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90富阳县: 富春江,“ (县) 西南五十里有桐洲,以上接桐江而名,尾入孙洲”。《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桐洲 “有濑,世传为子陵垂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