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临泉县

临泉县

①隋大业四年 (608) 改蔚汾县置,属楼烦郡。治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四十里黑峪口村南。唐武德七年 (624) 改为临津县。

②唐武德三年 (620) 改太和县置,为北和州治。治所在今山西临县北二十五里故县村。《元和志》 卷14临泉县: “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贞观三年 (629) 属石州。北宋元符二年 (1099) 改属晋宁军。金属石州。蒙古中统三年 (1262) 升为临州。

③唐贞观三年 (629) 置,属羁縻丛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境。广德后废。

④1935年析阜阳县西境置,属安徽省。治所在沈丘集 (即今安徽临泉县)。


(1)古县名。(1)隋大业四年(608年)改蔚汾县置,治今山西省兴县西北,属楼烦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为临津县。(2)唐武德三年改太和县置,治今山西省临县西,属石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升为临州。(2)今县名。在安徽省西北部。属阜阳市。面积 1818 平方千米。人口191.5万。辖23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周为沈子国,文王十子聃季载之封地。楚为寝丘邑。秦置寝县,治今县,属陈郡。东汉改置固始县。唐置沈丘县。明废降为沈丘镇,入颍州。1934年建临泉县,以县治濒临泉河而得名。1947年分设泉南、泉阳、临泉三县,1948年分设临泉市。1949年三县一市合并置临泉县,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属阜阳地区,1996年属阜阳市。地处淮北平原。主要河流有泉河、洪河、流鞍河、涎河。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高粱、棉花、芝麻等。特产有生姜、大葱、贡柿、临潭毛笔、山羊板皮等。工业有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纺织、造纸、酿酒等。102省道、界临淮公路、临新公路、临阜公路纵横县境。名胜古迹有老丘堆、古沈子国城址、白果树。纪念地有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汎水江

    在今广西贵港市南三里。《舆地纪胜》卷111贵州:汎水“在县之南”。《方舆纪要》卷108贵县:汎水江“北流入郁。一名度中口”。

  • 者功关

    即今云南富民县西北二十六里者北。明为者功关,见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

  • 明水县

    ①北魏宣武帝时置,为落丛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徐家坪乡明水坝村。西魏改名落丛县。②1929年改明水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兴隆镇 (今黑龙江省明水县)。民国 《黑龙江志稿》卷2: 明水县 “

  • 后河

    ①又名天河。在今江苏六合县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江浦县:后河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滁河之下流。自滁州东流,经县北三十里之茅塘桥,接六合县界,东出瓜步入江”。②即今安徽和县北滁河。为长江支流。《方

  • 保县

    明洪武六年 (1373) 分保宁县置,属威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清雍正五年(1727) 废威州入保县,移县治故威州城 (今四川汶川县),属茂州。嘉庆六年 (1801) 废。古县名。明洪

  •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简称陕西行都司。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治所在庄浪卫 (今甘肃永登县)。二十六年 (1393) 移治甘州城 (今甘肃张掖市)。辖境约当今甘肃黄河以南及青海湟水流域。清雍正二年(1724) 废。

  • 枣山

    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4冀州: 枣山 “山多枣,因名”。

  • 百丈驿

    明置,即今四川名山县东北四十里百丈镇。《方舆纪要》卷72名山县:百丈马驿“在县东北。即故百丈县治”。

  • 朵美街

    即今云南鹤庆县东南七十里朵美乡(朵美街)。清有外委把总驻防。集镇名。在云南省鹤庆县东部、金沙江西岸。朵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210。古名大帽村,因村西大石岩顶形如帽得名,后雅称为今名。产稻、甘蔗、

  • 卡拉胡鲁木达坂

    即今新疆皮山县南喀喇昆仑山口。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皮山县“南一千七十五里至卡拉胡鲁达坂,逾大山接坎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