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为丽江府治。治所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61年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古旧县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治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为丽江府治。1961年撤销,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旧县名。1952年合龙津、上金二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龙州镇。1952年因与云南省丽江县重名,改名龙津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为丽江府治。治所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61年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古旧县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治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为丽江府治。1961年撤销,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旧县名。1952年合龙津、上金二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龙州镇。1952年因与云南省丽江县重名,改名龙津县。
1949年升雷山设治局置,治丹江镇 (今贵州雷山县)。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14.5万。辖4镇、5乡(含1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丹江镇。雷山,以其境内雷公山得
即今河北武邑县东北四十八里马回台乡。明嘉靖《冀州志》武邑县地理图:东北有马回台集。
即今广东三水市(西南镇)。《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西南巡司“在县(今三水市西河口镇)东南十二里。地名杨梅堡,旧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驿于此”。
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境之松花江。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2: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注曰: 松花江本以松阿哩乌拉得名,松阿,国语谓天河也。”
在今湖北阳新县东。《方舆纪要》卷76兴国州“三角山”条下:“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清一统志·武昌府一》 大坡山“《州志》:东坡谪黄州
北周大象元年 (579) 置,为定胡郡治。治所即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隋属离石郡。唐武德三年 (620) 为西定州治。贞观二年 (628) 改孟门县。八年 (634) 复置定胡县,属石州。北宋大观三
即今福建仙游县西文殊。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移白岭寨巡司于此。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邵武县地置,属邵武军。治所即今福建光泽县。《寰宇记》卷101邵武军光泽县:“以乡为名。”元属邵武路。明、清属邵武府。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1928年直
西汉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古浪县东。《汉书·地理志》 注:“孟康曰, ‘音蒲环’。”西晋废。
①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大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江都县:“大桥镇在城东六十里。”②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南大桥镇村。《清一统志·海门厅》:通济桥“在大桥镇”。③在今江西弋阳县西北。《清一统志·广信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