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乌思藏十三万户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命掌全国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定院使秩从一品,命帝师领院事。宣政院在西藏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古鲁孙(阿里三围)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秩从二品,宣政院派员入蕃,清查乌思藏户籍,又命帝师荐举一人为本钦(长官),封为“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以佐其事。依据此次清查,分封乌思藏各地僧俗领袖为万户长,秩正三品,佩虎符,定额为十三,故称乌思藏十三万户。乌思地区(前藏)封万户六个:(1)止贡(即迷儿军、必里公、必里工瓦、止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直孔);(2)帕主(即伯木古鲁、帕木竹、帕木主巴、帕等,治所在乃东县泽当东北);(3)嘉玛(即加麻瓦、嘉哇、嘉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嘉玛赤康);(4)雅桑(即牙里不藏思八、雅桑巴、雅等,治所在乃东县雅桑);(5)蔡巴(即搽里八、蔡等,治所在拉萨市东郊茶公堂);(6)恰域(即札由瓦、恰拉主、恰等,治所在隆子县东南加玉),共万户六。藏地区(后藏)封万户六个:(1)拉堆洛(即洛,治所在定日县谢噶尔);(2)拉堆绛(即绛,治所在昂仁县);(3)曲弥(即出密、曲等,治所在日喀则市曲弥);(4)夏鲁(即沙鲁、夏等,治所在日喀则市夏鲁);(5)绛卓(即襄卓、襄等,治所在南木林县);(6)古尔摩(即古尔,治所在定结县古尔莫)共万户六。乌思、藏之间封万户一:羊卓(即俺不罗、俺卜罗等,治所在羊卓雍湖以西浪卡子县)。合计十三万户。由于各万户之间时有战争,彼此消长,而定额限定十三,故在史籍文献中随时间推移,其万户名称不尽一致,故除此以外尚见有其他万户名称者,如:唐波且(即汤卜赤八、汤波且巴、汤等,治所在穷结县)、达垅(即思答笼剌、达垅巴、达等,治所在拉萨市)、拉(即俄里,治所在萨迦)、拉主(一说即达垅)、罗达洛、甲域主巴(一说即恰域)、嗸笼答剌(一说即绛卓)、琼扎贝尔,等等。元末帕主万户兼并邻部,至正十四年(1354)攻占乌思藏大部,受顺帝封为大司徒,取代萨迦实权。明初仍依元制分封乌思藏万户亦额定十三,但已名存实废。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所辖之地,约当今沿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之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所辖各县。


猜你喜欢

  • 茜泾

    在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三十里。宋时与七鸦浦俱为诸大浦之一。《清一统志 ·太仓州一》: 茜泾“西承杨林河,东出花浦口入海。宋范仲淹、叶清臣、赵霖皆尝开浚”。

  • 元泉

    一作玄泉。在今四川会理县东。《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玄泉“在会川卫城东。泉色稍黑,灌溉山田, 民获其利”。

  • 承阳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东汉改为烝阳侯国。古县名。承,又作丞或蒸。西汉置,治今湖南省邵东县东南。以在承水之阳得名。属长沙国。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孝王(《汉书·王子侯表》误作“剌王”

  • 教化山部

    宋大理置,为教合三部之一,属最宁府。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六里旧城。元代属临安等处宣慰司。明代置教化三部长官司。

  • 凤凰川

    亦名白桃川。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郪口乡境。《寰宇记》卷87长江县:“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

  • 岜笔山

    在今广西德保县北。《明一统志》卷85镇安府:岜笔山“在府城北。上有数峰相连”。

  • 温州市

    1949年5月当地解放后由永嘉县析置,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简称瓯。在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面积1.2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082平方千米)。人口742.3万(市辖区134.6万)。辖鹿城、龙湾、瓯海3

  • 乌宿市

    又名乌速。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二十五里酉水西岸。清同治《沅陵县志》:乌宿“两山夹酉江而峙,为水陆总路”。

  • 富村驿

    明置,属南部县。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富驿镇。为陆地通衢,人民繁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置县丞驻此。民国改设县佐。

  • 黄河寨

    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北海口。《清一统志·登州府》: 黄河寨 “在黄县东北二十里海口。宋筑寨。明崇祯十年建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