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山
即今湖北红安县东南五云山。《清一统志·黄州府一》:五名山“在黄安县东南二十里。其阴列山如屏,其阳凹嵌如屋,迤而西,有峰如盖,群山合沓,状如窝然。俗因名天窝。林泉木石最为幽胜,中有腴田十余亩,窝内隆冬不寒,盛夏不暑。明嘉靖中,知府周思九改曰五云山”。
在天津市蓟县西北部。因由庙岭、礓石岭、南天门西岭、南天门东岭、凤凰尾巴岭五岭组成得名;一说为五代晋窦燕山于此教五子成名得名。山体由白云岩、灰岩等构成。主峰海拔241米。山上昔有玉皇庙三霄(清霄、碧霄、云霄)及娘娘庙,今存遗址。有公路经此。
即今湖北红安县东南五云山。《清一统志·黄州府一》:五名山“在黄安县东南二十里。其阴列山如屏,其阳凹嵌如屋,迤而西,有峰如盖,群山合沓,状如窝然。俗因名天窝。林泉木石最为幽胜,中有腴田十余亩,窝内隆冬不寒,盛夏不暑。明嘉靖中,知府周思九改曰五云山”。
在天津市蓟县西北部。因由庙岭、礓石岭、南天门西岭、南天门东岭、凤凰尾巴岭五岭组成得名;一说为五代晋窦燕山于此教五子成名得名。山体由白云岩、灰岩等构成。主峰海拔241米。山上昔有玉皇庙三霄(清霄、碧霄、云霄)及娘娘庙,今存遗址。有公路经此。
俗名小兴州。明洪武三年 (1370) 改宜兴卫置,后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十五里小城子。永乐元年 (1403) 废。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宜兴卫置,治今河北省滦平县东北。永乐元年(14
元置,治所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后废。古县名。元置,治今云南省昆明市东长水。属中庆路。元至元中废入宜良州。
亦作阿尔古州。治所即今四川金川县。
即今江苏吴江市东南四十五里芦墟镇。清置汾湖巡司于此。在江苏省吴江市东部,汾湖、元荡、韩郎荡、淀山湖间。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芦墟,人口1万。元杨维桢《游汾湖记》谓因汾湖畔芦苇滩
即今甘肃华亭县东四十里安口镇。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3平凉府华亭县图:东有“红山堡,即安口窑”。
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北勐康。
又名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千佛山。《水经·济水注》: “ (历) 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 舜耕历山亦云在此。”(1)在安徽省淮南市南部和长丰县交界处
一名瀑布井。在今四川西昌市南。《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 深市井 “在司南三十里。自山顶流下,如白练然”。
在今山西介休市北关顺城街。是三结义庙前的乐楼,因三结义庙旧称玄神庙,故习称玄神楼。明万历年间改建。乐楼平面呈凸字形,突出部分跨大街,楼下能通行车马,极为别致。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
在今广东阳东县东。《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那乌山砦“在县东那乌山上,瑶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