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峰山

五峰山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

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在“县(治今宁波市西北慈城镇)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岩屹立如门”。

③在今江西宜丰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7瑞州:五峰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东有归云、积翠二峰,西有折桂峰、罗汉峰,中有佛岩峰,凡五”。上有五峰寺,即南朝宋武帝所建净觉寺。

④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济南府一》 “青崖山”条:“稍西北曰五峰山, 冈峦还相合,泉石甚胜。”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一称“迎仙”)五峰而得名。山之南有古道观遗址。建于金泰和年间。贞祐间名洞真观,元代名护国神虚宫,明万历间封为保国隆寿宫。有一天门、洞真观门牌坊、青帝宫、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万历敕修保国隆寿宫石坊、志仙亭等。

⑤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

⑥在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一里许。民国《湖北通志》卷9长乐县:五峰山“五峰耸立。周二十余里,高百余丈。县治在其麓”。县以此名。

⑦在今湖北竹溪县东。《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五峰山在“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

⑧在今广西昭平县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五峰山“在昭平县北五里。五峰并峙,亦名五指山,为县主山”。

⑨在今四川叙永县南。《明史·侯良柱传》: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军“据五峰山、桃洪坝”。即此。

⑩在今四川泸州市小市镇西北,沱江东岸。《清一统志·泸州》:五峰山“在州北。五峰并峙,故名”。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山麓“昔盛时为商舶辐辏之所”。1916—1920年讨袁护国之战,朱德驻泸州,登此山写下“立马中峰天地小,众山伏道拜英雄”诗句。

(11)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

(12)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十里。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4:五峰山“五峰林立,形如举掌。山胁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计焉。林壑之美,最为湟中胜地”。是闻名遐迩的“花儿会”风景区。


猜你喜欢

  • 赤狄

    春秋时部落名,狄之一种。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春秋》:宣公三年(前606),“秋,赤狄侵齐”。又,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

  • 双鹰国

    今意大利的旧称。亦译作意大里亚、一打辇。清谢清高《海录》:“双鹰国又名一打辇,即澳地利亚,在祋古口之西北,疆域与西洋同。与单鹰国为兄弟。”

  • 红庙儿

    一名红庙子。即新疆乌鲁木齐之俗称。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迪化州“即乌鲁木奇,俗呼为红庙儿,以僧寺居红山嘴之上,红泥垩壁故也”。又《西域释地》:“红山(乌鲁木奇)城东南三里。山色皆赤,上建玉皇庙,以赤

  • 东贾楼铺

    一名贾楼镇。即今河南泌阳县东北贾楼乡。清道光《泌阳县志》卷1《村镇》:“东贾楼铺,城东北六十里。”

  •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在今山东威海市东刘公岛上。这里原是清朝政府北洋海军提督署所在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官兵在黄海英勇抗击日本海军,“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等官兵壮烈牺牲。日军分海、陆两路围攻威海,水师官兵力战不敌,

  • 金附州都督府

    唐显庆二年 (657) 后析大漠州都督府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8世纪前期废。

  • 大源渡

    即今湖南衡东县西北二十二里湘江南岸洋塘乡驻地。旧属衡山县。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衡山县图:县南有大源渡。

  • 海门厅

    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置,直隶江苏省。治所在茅家镇 (今江苏海门市)。1912年改为海门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之安庆、南安十九沙,崇明之半洋、富民十一沙及续涨之天南沙置,治今江

  • 船帆屿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南,将军澳屿东端。清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 船帆屿 “形如船帆”。

  • 李溪寨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清一统志·金华府》 “孝义寨”条下:“李溪寨在县东南十八里。宋置温处四州都巡检司,后改置合德乡巡司。”即今浙江省永康市东南李溪。宋置合德乡巡检司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