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䘏为太子。”即此。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

②秦亡后项羽封赵王歇置,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后赵王歇改王赵(即常山), 另立陈余为代王,寻为刘邦所灭。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将云中郡划出,增辖太原郡及由云中郡东部析置之定襄郡。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太原市南)。景帝三年(前154)代国唯余太原一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


古国名。(1)春秋时立。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后襄子以其地封其侄赵周为代成君。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攻灭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又为秦所灭。(2)西汉初同姓九国之一。高祖六年(前201年)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去云中郡,以云中郡东部分置定襄郡,属代国;益太原郡,并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辖境约有今山西省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省蔚县、阳原、怀安等地。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即汉文帝。其后代国疆域日削,景帝三年(前154年)惟存太原一郡地。元鼎三年(前114年)国废。


猜你喜欢

  • 东江口营

    在今陕西宁陕县东北江口回族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三》:东江口营“在宁陕厅北二百四十里。嘉庆七年移长安县斗门镇主簿驻此,改隶宁陕厅。嘉庆十九年设都司驻守”。即今陕西省宁陕县东北江口镇。清嘉庆五年(180

  • 回州

    唐贞观四年(630)于回乐县境置,治所当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十三年(639)废。唐贞观四年(630年)于回乐县境置,治丰安县(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灵武市一带)。辖境不详。贞观十三年废。

  • 同堤县

    北魏正始二年(505)后改石城县置,为石城郡治。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七十五里。西魏初复为石城县。

  • 夹马营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二十里。《宋史·太祖纪》:宋太祖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即此。

  • 素玉克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清徐松《西域水道记》 卷5: 巴尔珲岭 “逾岭三十余里曰素玉克。人畜之骨纵横于路。昔有布鲁特徙牧经此,一夜风雪,全部皆没,至今种人无敢宿者,瘴气昏蔽,常如阴晦”。

  • 三陇水

    即今广东乐昌、曲江、韶关等市县境之武江。《明史·地理志》 乐昌县:“西有三陇水,即武水。”

  • 大红城镇

    蒙古名乌兰巴尔哈孙。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南六十二里大红城乡。民国《绥远通志稿》卷2:和林格尔县第二区驻大红城镇。

  • 夏台 (臺)

    一名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市南。《史记· 夏本纪》: 桀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桀谓人曰: “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索隐》: “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谥曰: ‘地在阳翟。’ 是也。”

  • 普安厅

    清嘉庆十六年 (1811) 改普安州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光绪三十四年(1908) 改为盘州厅。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以普安州改置,治今贵州省盘县。直属贵州省。辖有今贵州省盘县和水城

  • 北小店镇

    即今山西阳曲县西北北小店。民国时有县佐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