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城郡
①即五城郡。一名仵城郡。北魏置,治所在五城县(今山西吉县东北)。隋开皇初废。
②即仵城郡。南朝梁置,属楚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北。《隋书·地理志》 汝南郡城阳县:“又梁置伍城郡,后齐废。”
③亦作五城郡。南朝梁置,属新州。治所在伍城县(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二里)。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县地。北周改为玄武郡。
④北齐合并五城、泰宁等七郡置,为义州治。治所在伍城县(今河南卫辉市)。北周废。
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改汲郡置,治伍城县(今河南卫辉市)。北周废。
①即五城郡。一名仵城郡。北魏置,治所在五城县(今山西吉县东北)。隋开皇初废。
②即仵城郡。南朝梁置,属楚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北。《隋书·地理志》 汝南郡城阳县:“又梁置伍城郡,后齐废。”
③亦作五城郡。南朝梁置,属新州。治所在伍城县(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二里)。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县地。北周改为玄武郡。
④北齐合并五城、泰宁等七郡置,为义州治。治所在伍城县(今河南卫辉市)。北周废。
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改汲郡置,治伍城县(今河南卫辉市)。北周废。
即今新疆乌什、阿合奇县境之托什干河。《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河。《元史·伯帖木儿传》: 至元二十五年 (1288),“败乃颜兵于忽尔阿剌河,追至海剌儿河”。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海拉尔河。1201年,蒙古铁木真起兵,于海剌儿河
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与云南交界之横江河(关河)。唐樊绰《云南志》卷2:泸水“又东北入戎州界为马湖江,至开边县南与朱提江合流,至戎州南城入外江”。
南朝梁普通四年 (523) 置,为梁信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封开县。隋开皇初为封州治,十八年(598) 改名封川县。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南贺江口,为梁信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封
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古日古勒台河。《清一统志 · 巴林部》: 野鸡河 “在旗北一百里。蒙古名戈尔戈台。源出葱山,东南流,入黑河”。
在今湖北仙桃市东南。《元和志》卷21沔阳县:马骨湖“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夏秋汛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回一十五里”。
唐裴度别墅。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豆腐店。《旧唐书·裴度传》: 大和八年 (834),为东都留守,安家于集散里。“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唐裴度所居。
在今贵州水城县南。清置阿札汛,有把总驻此。
①在今山西吉县西。《明一统志》卷20平阳府:乌仁关“在吉州西七十里,临黄河”。明置巡司于此。②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八十里,下临黄河。《新唐书·地理志》:汾川县“有乌仁关”。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七十里。《史记· 赵世家》 《正义》: “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清一统志 · 保定府二》: 葛洪山 “山与恒岳相接,峰峦环簇,岩壑奇胜,相传葛洪修道于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