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山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指汉长安城北面西头的横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六村堡乡关庙村与相家巷一带。《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汉书》虒上小女陈持弓走入光门,即此门也。”
或作卫藏四如。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全境建置名。吐蕃建政后,先后兼并境内十余小邦,于其故地统一设置了称为“如”的军政区域四个,即:乌如(中央翼,约当今拉萨市辖各县),要如(左翼,即云如,约当
明永乐七年(1409)置,寄治在长治县(今山西长治市)。后废。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治今山西省长治市。属山西都司。后废。
即今浙江台州市 (椒江区)西十里栅浦乡。《方舆纪要》 卷92临海县: 栅浦 “在海门卫东南(案: 应为“西”之误),嘉靖中倭贼由此入海门港,又由此犯松门卫”。
在今江西赣州市北章、贡二水合流处。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宋郡守孔宗翰作《南康八境图》。苏轼《八境图序》云:“《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作石城,城上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
即今江苏宿迁市西北四十里皂河镇。《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刘马庄巡司“在宿迁县西北皂河口。《旧志》,县东北百二十里,又东北去海州百八十里。 一名刘家庄。明置巡司。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俱驻此”。
六朝时通称都城建康 (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为京邑,以别于今江苏镇江市的京城 (简称京)。《三国志· 吴书 ·孙和传》: “宜立庙京邑”;《宋书·孝武帝纪》: 元嘉三十年 (453) 五月丙子,“
在今广东东源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惠州路河源县:东桃嶂“在县北百里。孤峰高耸”。
唐天宝十三年 (754) 哥舒翰置,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河南岸。后废。唐天宝十三载(754年)置,治磨禅川(今甘肃临潭县西南)。属洮州。后废。
元置,在今广东恩平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