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阿城。秦代建筑,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三十里阿房村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
即冶坂津。一作野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魏书·于栗䃅传》:“太宗南幸盟津,谓栗䃅曰:‘河可桥乎?’栗䃅曰:‘杜预造桥,余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于冶
为堵河北源。在今湖北竹溪县境。源出竹溪县西北青华山,东南流经竹溪县城南,至潭口会堵河西源汇湾河。《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竹溪河在“县西五里。源发县西北三十里之鸡峰山,流合县治河”。
亦作毕哩河。即今辽宁辽东半岛之碧流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毕里河“源出盖州卫东南山谷间,南流经复州卫入海”。
金置,在今山西垣曲县境。《金史·地理志》:绛州垣曲县有行台关。
在今河北青县南大盘古村附近。《新定九域志》 卷2乾宁军: “盘古沟,水深三丈,天旱不涸。”并有 “盘古墓”。《方舆纪要》 卷13青县“卫河” 条下: “又有盘古沟,在县南十五里。东流入御河。虽旱不竭。
五代梁改京兆府置,治所在大安、大年二县(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市以西地。后唐复为京兆府。五代梁改京兆府置,治大安、大年二县(今陕西西安市)。唐复名京兆府。
西魏改东南阳郡置,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境。北周废。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治城桥镇西北二里。清雍正 《崇明县志》 卷2: “普济桥镇、中津桥镇俱在北关处,距城二里。” 民国 《崇明县志》 卷2: “邑称四镇为最繁盛。北曰普济桥镇,距城二里。……西曰貊貔庙镇,
唐武德四年 (621) 置,为西利州治。治所即今云南永仁县。贞观十一年 (637) 为微州治。天宝后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云南省永仁县,属姚州。天宝末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