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倒马关

倒马关

①又名常山关、鸿上关、鸿山关、鸱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倒马关又与居唐、紫荆关合称内三关。《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 明于此设二城,上城建于洪武初,景泰三年 (1452) 又于其南三里筑下城。并于此设巡司、参将驻守。清改设都司。

②明置,属纳溪县。在今四川纳溪县南上马镇。《方舆纪要》 卷72纳溪县: 倒马关在 “县南百三十里。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

③明置,在今贵州铜仁市北。《清一统志·铜仁府》: 倒马关 “在府城北。又北有清水塘关,并为守御处”。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14: “倒马关,城北二十余里。山形幽峻,径路崎岖,征骑往来不啻盘蚁封中。”


(1)关名。在河北省唐县西北。因其地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元和郡县志》)。历来为冀、晋间交通要隘。金兴定四年(1220年),蒙古木华黎至满城,使不花将三千骑出倒马关,战败武仙将,武仙以真定降。明洪武初筑上城。景泰三年(1452年),以上城卑狭,于城南三里筑下城。成化以后又相继增修,屹为重镇,与居庸、紫荆合称为内三关。今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2)集镇名。在河北省唐县城西北部。倒马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00。处倒马关故城旧址,因名。产小麦、玉米、谷子。保涞公路经此。有杨继业、杨六郎父子忠节庙遗址及倒马关。


猜你喜欢

  • 护驾池镇

    一作傅家池集。即今河北深州市东南护驾池乡。《清一统志·深州一》:傅家池集“在州东南五十里。旧受滹沱河水, 自河北徙,池亦淤塞。今名干河崖。明初置巡司于此,后裁”。

  • 汾隰

    又作汾旁。在今山西襄汾、曲沃二县汾水流域。《左传》:桓公三年(前709), 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隰”。又《后汉书·西羌传》:周宣王三十八年(前790),“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古地区名。指今山西省

  • 琐泽

    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春秋》: 成公十二年 (前579),“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公羊传》 作沙泽。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成公十二年(前579年):“成

  • 赵川县

    1947年10月当地解放后由商南县析置,治赵川镇 (今陕西商南县西南赵川镇)。1948年5月废。旧县名。川陕解放区设。1947年由陕西省商南县析置,治赵川镇。县以镇名。1948年撤销,仍并入商南县。

  • 交趾刺史部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为十三部刺史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中部、北部地区。东汉改为交州。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原南越地即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无定治。一说治苍

  • 沐川镇

    元置,属犍为县。即今四川沐川县。明于此置沐川州。

  • 木根铺

    即今四川武隆县西北木根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涪州:木根铺“在州东一百九十里”。

  • 复 (復) 州厅

    清雍正四年 (1726) 分盖平县地置,属奉天府。治所在复州城 (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瓦房店市和大连市金州区一带。十一年 (1733) 改为复州。

  • 驿马沟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寰宇记》 卷10商水县: “驿马沟在县西南十三里。故老传云,楚相孙叔敖截汝墳之水以作塘,下有柘塘陂九百顷,遂乃凿此沟,其湍急如驿马。其水发孙塘,屈曲六十里入颍水。”

  • 丫角岭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4电白县:丫角岭“在今县(治今电城镇)北五十里。双峰并峙,山色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