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坌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北八里乡。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置八里坌巡司。同治《淡水厅志》卷2:八里坌山“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因山为名。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本台湾土著番社。台湾北部开拓之初,此地为一重要据点。清雍正初已形成聚落,十年(1732年,一作九年)置巡检司,属彰化县。乾隆初发展成街市,称八里坌街。五十七年(1792年),诏开八里坌通商,与福建的五虎门(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及蚶江(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对渡。其后因沿岸淤浅,港口职能遂为对岸的沪尾(淡水)所替代。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北八里乡。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置八里坌巡司。同治《淡水厅志》卷2:八里坌山“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因山为名。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本台湾土著番社。台湾北部开拓之初,此地为一重要据点。清雍正初已形成聚落,十年(1732年,一作九年)置巡检司,属彰化县。乾隆初发展成街市,称八里坌街。五十七年(1792年),诏开八里坌通商,与福建的五虎门(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及蚶江(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对渡。其后因沿岸淤浅,港口职能遂为对岸的沪尾(淡水)所替代。
①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正义》引 《括地志》: “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 即此。②即今河北徐水县西北四十五里釜山。《新定九域志
即今山西盂县北龙华河。《清一统志·平定州》:龙花河“在盂县北四十里兴道村东崖下。潴水为潭, 曰兴龙泉,东北流至榆枣关口入滹沱”。
一名后河。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卷12: “皖水西北自霍山县流经(怀宁) 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方舆纪要》 卷26安庆府怀宁县: 皖水 “在府西。源出潜山,合于
在今陕西蒲城县南二十里。《汉书·宣帝纪》:宣帝少时,“常困于莲勺卤中”。注:如淳曰:“莲勺县有盐池,纵广十余里,其乡人名为卤中。”又称东卤池。在今陕西省蒲城县南。汉代纵广十余里,属莲勺县。宣帝曾被困于
即今浙江诸暨市西南三十里牌头镇。清光绪 《诸暨县志》 卷41 《坊宅志》: 牌头镇 “在二十九都斗子岩下,为婺越通衢。镇东有同文书院”。在浙江省诸暨市西南部、浦阳江两岸。面积85.8平方千米。人口5.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门外,跨抚河上。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是一座石桥。嘉泰中重建。明嘉靖年间再次重建。
明置,属綦江县。在今四川綦江县南。《明史· 地理志》 綦江县: “ (南) 有綦市关。”
在今贵州凤冈县南。《清一统志·石阡府》:邓坎砦,“明万历中,杨应龙攻龙泉,袭官军于邓坎,官军击走之”。
即今吉林辉南县东南辉南镇。清宣统初,辉南厅自大肚川移治于此。
亦作车灵山。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处。《旧唐书·地理志》 卢山县: “卢山 (关) 在县西北六十里章卢山下,有山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卢关。关外即生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