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置,属定远府。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贵州省罗甸县北部、惠水县南部。后废。
元改鄜延路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黄龙、宜君等县以北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明改为延安府。蒙古改延安府置,治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君、黄龙等县
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四十里漷县镇南。《清一统志·顺天府二》: “ 《旧志》,自卢沟流至 (漷)县西,析而为三,正流为漷河,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在漷城南二十五里,南流入武清县界,即凤河也。其一为黄沤河
①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乌力吉木伦河发源之乌兰大坝(意为红山)。《后汉书·乌桓列传》:“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乌桓人死,敛以棺, 至葬则取一肥犬,系以采绳,并取死者乘马衣物烧送之,谓付托于犬,“使护
明成化六年(1470)置,属南靖县。在今福建南靖县西。清以后废。明成化六年(1470年)置。在今福建省南靖县东北。
即仆千水。今四川邛崃市南之火井河及南河(邛崃河)。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有布仆水,从布仆来合文井江”。
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会县: 锣鼓潭,“山溪之水汇流经此,水石冲激,声如锣鼓,南流入海”。
在今山东桓台县北二十六里鱼龙。《水经·河水注》: 漯水 “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支流而入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方舆纪要》 卷31新城县: 鱼龙湾,“或曰,即马常坑也。……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明后期,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见 《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遣兵渡辽河,抵阳石木河立营,见 《清
元至元八年 (1271) 升济州置,属济宁路。治所在任城县 (今山东济宁市)。旋徙治巨野县(今山东巨野县)。十六年 (1279) 升为路。明洪武元年 (1368) 复改为府,治所在任城县 (今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