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道
三国时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路线之一。《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 皆并属车师后部王。……转西北则乌孙、康居。”此道大约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附近从新道分出,越过天山,经东、西且弥国(今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至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三国时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路线之一。《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 皆并属车师后部王。……转西北则乌孙、康居。”此道大约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附近从新道分出,越过天山,经东、西且弥国(今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至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①西魏末改犍为县置,属灵石郡。治所即今四川彭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彭山县: “隆山郡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 北周为隆山郡治。隋属隆山郡。唐武德元年 (618) 属陵州,贞观元年(627)
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三十里。西流入洛河。《寰宇记》卷36甘泉县:“阿伏斤水川在县南二十九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虏名也。”
又名潇湘关。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81零陵县: 湘口关 “潇、湘二水合流处也。今为湘口驿”。
即今辽宁本溪市西北梨树沟。盛产煤。清光绪末始开采。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永济县虞乡西北。《续汉书·郡国志》 河东郡解县刘昭注引 《博物记》:“有智邑。” 《括地志》: “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古今地名》 云: ‘解县有智城’,盖谓此也。”古邑名
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治所在蒙舍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图城遗址)。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宋大理改开南县。南诏置,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
金置,属诸城县。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在江苏省新沂市西部。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6.5万。镇人民政府驻坝头,人口 2000。相传汉时刘秀经此,因河道泥泞难行,遂以稻草铺垫,形成草桥得以通过,以此为
古印度别称。《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沿称“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
北周武帝时置,为洛原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富顺县。《寰宇记》 卷88富世监: “富世县,以县下有盐监,人获原利,故曰富世。” 隋属泸川郡。唐属泸州。贞观二十三年 (649) 改为富义县。古县名。北周武帝时
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南。《寰宇记》卷84梓潼县:长卿山“在县南五里。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玄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方舆纪要》卷68梓潼县:长卿山在“县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