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乐县

南乐县

五代唐改昌乐县置,属兴唐府。治所即今河南南乐县。后晋属广晋府。后汉属大名府。北宋崇宁四年 (1105) 属开德府。金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属大名府。民国初属河北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改属平原省。1952年划归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北部,与河北、山东两省相邻。属濮阳市。面积614平方千米。人口49.7万。辖3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乐昌县(治今南乐县城西北吴村北)。东汉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于汉旧城置昌乐县,属魏郡。隋大业元年(605年)废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析置昌乐县(治今南乐县城西北谷村一带),属魏郡;六年移治今南乐县城。五代唐晋王李存勗避其祖李国昌之讳,以县治在旧治之南,改昌乐县为南乐县,属广晋府。《读史方舆纪要》:“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军置镇相州,恐魏人不服,使刘济河,屯昌乐以逼之。魏人遂作乱,以地归于晋。明年,晋王存勗改县为南乐。”金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清属大名府。1913年属大名道,1927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属安阳专区,1958年属新乡专区,1961年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属濮阳市。地处黄卫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卫河流经西北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棉花等。有机械、化工、酿酒、砖瓦、棉织、农机修理、冷冻、面粉、造纸、印刷、草帽辫加工等厂。106国道纵穿南北,安济公路横贯东西。名胜古迹有仓颉陵遗址、赫胥陵古墓群、三娘子台遗址、唐代古槐、明代文庙大成殿等。


猜你喜欢

  • 浿丘

    又作贝丘、沛丘。春秋、战国属齐。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五里。《左传》:庄公八年(前686),“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对顷襄王

  • 简村

    在今江苏吴江市南。《方舆纪要》 卷24吴江县“黎里镇” 条内: “简村在县东南十五里。地名充浦。宋建炎五年,金人犯境,官军尝顿于此。今有简村巡司。” 清于此置太平湖营千总。

  • 莫贺延碛

    即莫贺碛。今新疆哈密市东南之沙碛。《寰宇记》 卷153: 柳谷水 “南流入莫贺延碛”。

  • 广陵国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江都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邗江、江都、高邮、宝应、金湖等市县地。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为广陵郡。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析

  • 常安汛

    在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清设永宁营经制外委驻守。

  • 永川县

    ①南朝宋元嘉十年(433)置,属宋兴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北。北周废。②唐大历十一年(776)置,属昌州。治所即今四川永川市。《寰宇记》卷88永川县:“枕侯溪水,山川阔远,因名永川县。”元至元二十年(

  • 中路右后旗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巴彦布尔德西。

  • 臼衰

    又名臼城。春秋晋大夫臼季邑。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晋公子重耳“济河, 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古邑名。又作臼城。春秋晋大夫臼季邑。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左传》

  • 武贞军

    唐方镇名。光化元年 (898) 置,治所在澧州 (今湖南澧县东南)。领澧、朗、溆三州。辖境相当今湖南澧水、沅水中下游流域。后废。唐方镇名。光化元年(898年)置,治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后废。

  • 李渠

    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新唐书·地理志》 袁州宜春:“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将顺凿。”《清一统志·袁州府》: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府志》,元和四年,李将顺守袁州。时州多火灾,居民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