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汾州
东魏天平元年 (534) 置,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蒲县、乡宁等县地。北周改汾州。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南汾州,贞观八年 (634) 改慈州。
(1)西魏大统年间置,治高凉县(今山西稷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水以南、稷山以北地区。废帝三年(554年)改勋州。(2)北齐时置,治定阳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地。北周时改汾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复改南汾州。贞观八年(634年)改慈州。
东魏天平元年 (534) 置,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蒲县、乡宁等县地。北周改汾州。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南汾州,贞观八年 (634) 改慈州。
(1)西魏大统年间置,治高凉县(今山西稷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水以南、稷山以北地区。废帝三年(554年)改勋州。(2)北齐时置,治定阳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地。北周时改汾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复改南汾州。贞观八年(634年)改慈州。
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建昌县:向家山水“在县(治今艾城)北三十里。流经九溪湾”。清光绪《江西通志》卷60南康府:向家山水“出云门山,北入修水”。
唐建中二年 (758) 置,治所在郾城县 (今河南郾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临颍、商水等县地。贞元二年 (786) 废。元和十二年(817) 复置,长庆元年 (821) 废。唐建中二年(7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蕺山。《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戒珠寺“在府北六里,王羲之故宅也。门外有鹅池、墨池,寺之中为卧佛殿”。
即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南浪沧乡 (公郎)。旧属蒙化县,民国时设县佐。
唐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所言入西域道,除在今新疆境内的若干支线外,其主要干线有二:(1)为由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至安西(
在今四川梁平县西南。《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多喜山“距军西南五十里。山或有丹光夜现,则是境之人必多有喜事,故名。陈希夷常修道于此,石枕存焉。有雌雄二泉,名浴丹井,春夏则左盈右竭,秋冬时右盈左竭”。
①在今江西上高县西南。明置巡司于此。②即今四川珙县南一百一十里洛表镇麻塘坝。此地沿螃蟹溪两岸的山崖上有著名的僰人悬棺,约有一百多具。距地表低者十数米,高者数十米,乃至上百米。棺为木质,形如长匣。或依岩
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南之伊敏河。为海拉尔河支流。《金史·宗浩传》 载,金军于忒里葛山击走山只昆所部后,进至呼遏水 (今辉河),山只昆部长等降,因言“所部迪列土近在移米河,不肯偕降,乞讨之”。即此。即
清代宫内南书房之别称。因位于乾清宫之西而名。清震钧《天咫偶闻》卷1:“南书房则在乾清宫南廊下之西,最为清要之地。”乾、嘉两代,命翰林编录《石渠宝笈》、《天禄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 皆
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五十里下马城村。《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下马城“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