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豫州

南豫州

①南朝宋永初三年 (422) 分豫州淮东置,治所在历阳 (即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江苏六合和安徽定远、来安、和县等县以西,河南光山县、新县、湖北武湖水以东的江北、淮南地。永嘉七年(430) 省。大明元年 (457) 复置,治所在姑孰 (即今安徽当涂县)。五年 (461) 省。七年 (463) 复置,齐建元二年 (480) 省。永明二年 (484) 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治所在于湖 (即今安徽芜湖县西北王旭乡)。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三年 (620) 以当涂县置,八年(625) 废入宣州。

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寿春县 (今安徽寿县)。《隋书·地理志》: “淮南郡,旧曰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曰南豫州,东魏曰扬州,陈又曰豫州,后周曰扬州。开皇九年曰寿州。”

③东魏置,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北周改为㵐川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分豫州淮河以南地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浦口等区和安徽省和县、来安、定远等县以西,河南省光山、新县等县和湖北省武湖水以东的地区。其后屡经废复,治所、辖境一再迁改。至梁侯景乱后,定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辖境仅有今皖南长江流域。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当涂县(今属安徽)。八年废。


猜你喜欢

  • 阳苴咩城

    又作羊苴咩城,简称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一带。唐广德二年(764)阁罗凤创筑,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于此。后又称西京、中都。五代时,长和、天兴、义宁政权皆建都于此。宋时大理亦

  • 松梁山

    又作嵩梁山。即石门山。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三十里。《初学记》 卷8引 《吴录》 曰: “松梁山,山石间开处,容数十丈。其高,以弩射之,不及其上。”

  • 东路右翼后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右翼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额热格策金呼都格井一带。

  • 旌孝寺

    北宋皇祐元年 (1049) 建。在今河南伊川县西三里白虎山下。寺旁有二程 (程颢、程颐)墓。

  • 沙陀

    在今新疆巴里坤、木垒、奇台三县北部。《新唐书·沙陀传》:“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即此。唐先天初徙于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北)。贞元中徙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宪宗元和三年(808)首领朱邪执宜

  • 战国秦地。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原阌乡县城(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后被淹没)。《史记·范睢列传》: “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至湖。”古邑名。战国秦邑。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南。《史记·范雎传》:

  • 温泉

    ①在今河北灵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4灵寿县: 温泉 “在县治东北二里,俗呼泥河水,隆冬不冻,下流入松阳河。泉旁多稻田,俱赖灌溉”。②在今山西静乐县东。《方舆纪要》 卷40静乐县: 温泉 “在县东

  • 东陈村

    ①即今河北宁晋县西南三十五里东陈乡。明正德《赵州志》卷3:宁晋县有东陈社。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宁晋县图:西南有东陈村。②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四十里。《清一统志·颍州府》:东陈村“在阜阳县东四十里。宋嘉

  • 交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古交市。《元和志》卷13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唐天授二年(691)移治却波村(今交城县)。开元十一年(723)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民国初

  • 扶予山

    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七十里。《水经·��水》:“��水出��阴县西北扶予山。”郦道元注:“《山海经》曰:‘朝歌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