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岔河
即今吉林榆树市东拉林河支流卡岔河。源出舒兰县西北,北流注入拉林河。《清史稿·地理志》榆树直隶厅:拉林河“至牛头山镇,南卡岔河自舒兰入,右合二、三、四道河注之”。
拉林河支流。在吉林省中部。因上游由三条支流汇成三岔,故名。源于舒兰市庆岭山西麓,上游称响水河。西北流至榆树市牛头山东入拉林河。长229千米,流域面积 3136 平方千米。亮甲山水库以下为干流。沿河两岸是重要农业区。
即今吉林榆树市东拉林河支流卡岔河。源出舒兰县西北,北流注入拉林河。《清史稿·地理志》榆树直隶厅:拉林河“至牛头山镇,南卡岔河自舒兰入,右合二、三、四道河注之”。
拉林河支流。在吉林省中部。因上游由三条支流汇成三岔,故名。源于舒兰市庆岭山西麓,上游称响水河。西北流至榆树市牛头山东入拉林河。长229千米,流域面积 3136 平方千米。亮甲山水库以下为干流。沿河两岸是重要农业区。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卷145嘉定府: 呵吒山 “在洪雅县西四十里。有石院,一巨石周回刻罗汉一百八身”。《方舆纪要》 卷72洪雅县 “竹箐山” 条内: “县西百里又有呵吒山,岩石雄峻,
在今越南谅山县北。《方舆纪要》卷112安南谅山府“隘留关”条:“又南为鸡陵关。”《明史·张辅传》:永乐四年(1406),张辅伐安南季犛,自凭祥进军,“破隘留、鸡陵二关”。“友谊关”的古称。
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 亦名什谷。 《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 东北历中, 径訾城西, 而水注之。 水出北山溪, 其水南流, 世谓之温泉水
古东胡诸后裔的一支,初附宇文部,4世纪中叶宇文部败散,始分出,号契丹。居地在辽河上游潢河 (今西拉木伦河)、土河 (今老哈河) 流域。传说其始祖生八子,后裔衍为八部。北魏时,八部各入贡,交市于和龙 (
明代西藏地名。明置列思麻万户府,其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治所在列麦境。
一名屠河城。即今辽宁锦州市。《清一统志·锦州府》: 徒河旧城 “在锦县西北。相传虞夏时已有此城。刘恕 《外纪》: 周惠王三十三年,齐桓公救燕,破屠河。即徒河也”。又作屠河城。在今辽宁省锦州市。相传虞舜
①明嘉靖十年 (1531) 改安陆州置,治所在钟祥县 (今湖北钟祥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荆门、天门、仙桃、洪湖、潜江、当阳、京山等市县地。清顺治三年 (1646) 改为安陆府。②清顺治十八年 (1
隋开皇十八年 (598) 以寻阳县改置,为江州治。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大业初改为湓城县。《旧唐书·地理志》 江州浔阳县: “隋改为彭蠡县,取州东南五十二里彭蠡湖为名。”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俗名皇墓墩。在今江苏邗江县北槐泗镇西北四里。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四年 (618) 三月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宫,初葬于吴宫台下。后改葬于雷塘之北今址。清嘉庆十二年 (1807)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
在今山西朔州市城内东街。创建于唐麟德二年 (665)。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 (1150) 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间改今名。现存山门及天王、弥陀、观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