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淞江

吴淞江

即松江。古称笠泽。亦名南江。又名松陵江、吴江。明、清时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载:北宋元丰以前,“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今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入海,凡二百六十里”。是苏州地区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间对江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 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隆庆三年(1569),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古称吴江、松江,北宋又称吴淞江,见于郏亶、郏乔等水利书。明、清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北宋元丰以前,“自吴江县(今市)过甫里(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江道广阔,流量浩瀚,“深广可敌千浦”,为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年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年间对白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年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使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年),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年)、隆庆三年(1569年),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其部分故道则作为虬江断续残存下来。今吴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苏省南部。源出太湖瓜泾口,经江苏省吴江、苏州、昆山等市入上海市,经嘉定、青浦等区,至上海市区外白渡桥入黄浦江。长125千米,一般河宽80~350米。为太湖地区通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内河航运发达,运输繁忙。


猜你喜欢

  • 汪家集

    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南二十二里汪集镇。旧属黄冈县。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黄冈县西北有汪家集。

  • 桑丘县

    即乘丘。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三十五里故县。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南,属泰山郡。后废。

  • 高丽山

    在今山东莱阳市西南。《寰宇记》 卷20莱州莱阳县: 高丽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司马懿讨辽东,于此置戍,以高丽为名”。

  • 大月氏

    即月氏由今甘肃河西走廊西迁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以后的名称。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国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后灭大夏,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

  • 建平城

    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五十九里马头镇。《魏书·地形志》 马头郡: “天平中复,治建平城。”即此。

  • 宁霍铁路

    从黑龙江宁年(今富裕县)向北至霍龙门(今嫩江县东北)。1930年建成宁年至拉哈段。1933年修至讷河(今讷河市)。称宁讷铁路。1937年通至墨尔根(今嫩江县)。1939年通至霍龙门。

  • 禹城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祝阿县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十七里。乾元二年 (759)移驻迁善村 (今山东禹城市)。宋属济南府。元属曹州。明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5年属德临道。1

  • 大川

    集镇名。在吉林省通化县西南部。大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880。清光绪初年建屯时,古树参天,俗称大树川,简称今名。201国道经此。

  • 白道中溪水

    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土默特左旗东北之抢盘河。《水经·河水注》:“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

  • 沥海千户所

    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三十二里沥海镇。《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沥海守御千户所在“府东北七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属临山卫。城周一里,近海岸有施湖隘、四汇隘,为戍守要地”。清顺治十七年(1660)废。明洪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