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城
①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古城。唐杜佑《通典》卷182湖州长城县:“吴王阖闾使弟夫㮣居此,筑城狭而长。”隋大业十二年(615)至唐武德七年(624)长城县治此。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宋《嘉泰会稽志》卷1会稽县:吴王城“在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
③一名孙权故都城。又名吴大帝城。在今湖北鄂州市东郊。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自公安徙都武昌(今鄂州市),此为其所居之宫城。《元和志》卷27武昌县:孙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
①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古城。唐杜佑《通典》卷182湖州长城县:“吴王阖闾使弟夫㮣居此,筑城狭而长。”隋大业十二年(615)至唐武德七年(624)长城县治此。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宋《嘉泰会稽志》卷1会稽县:吴王城“在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
③一名孙权故都城。又名吴大帝城。在今湖北鄂州市东郊。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自公安徙都武昌(今鄂州市),此为其所居之宫城。《元和志》卷27武昌县:孙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
①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十八里。东汉属陈国。西晋初废。永康元年(300)复置,属颍川郡。南朝宋属陈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后复置。北齐废。②北魏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
在今江西龙南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龙南县: 窎源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坪岭、鹞岭、窑坑诸水,至窎口溪入三江口水 (今桃江)”。
明成化十二年 (1476) 置,治所在郧阳府城内 (今湖北郧县)。后废。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移治今扶沟县。隋属颍
即今天津市静海县西南子牙镇。地处子牙河滨,为沿河要地。北宋于此置钓台寨。清设管河驻簿驻此。在天津市静海县西部、子牙河东岸,邻接河北省。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王二庄,人口2450。
在今江西大余县东章江曲流处。《陈书·高祖纪》: 南朝梁大宝元年 (550) 高祖伐路养,进顿南康,“修崎头古城”,即此。在今江西省大余县东章江曲流处。《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陈霸先起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叠溪千户所。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明一统志》 卷73叠溪所: 叠溪长官司 “在所城北一里。……渴卓等五寨属之”。清初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
1913年析大关县置,后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在盐井渡 (今云南盐津县城南郊的老街)。1917年改盐津县。
即洣水。在今湖南衡东县境。《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 茶陵江 “自酃县流入长沙府茶陵州界,又西北经攸县界而入攸水,又西至县境,流入湘江,谓之茶陵江口”。
在今四川荥经西境或泸定县境。《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蛮宿川 “在县西境,亦唐时招纳吐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