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大洛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为汉定襄郡骆县故城。《魏书·太宗纪》:永兴三年(411),诏“尉古真统兵五千,镇西境太洛城”。即此。
土名白音泰来。1914年置通辽镇,属辽源县。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1918年升为通辽县。
又名仁地部、仁的部。宋大理置,属石城郡。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元史·地理志》 仁德府: “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 元改仁德府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接桃源县界。《清一统志·辰州府二》: 界亭驿 “旧有驿丞,今裁”。
在今越南北部海兴省西境。《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建昌府: 海潮江 “在快州境。自阿鲁江分流,下通玉珠江。昔陈氏破占城军处”。
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偏北四十四里杜庄东南。198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在小空山洞内发现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百零五件石器。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年代为更新世
当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部。《水经·渐江水注》: “鼓吹山之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风路大慈寺南。《方舆胜览》卷51成都府: 解玉溪 “在大慈寺之南。韦皋所凿,用其沙解玉则易为功”,因名。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置,属绥建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宁县西南东乡镇。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属绥州,贞观十三年(639)属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
清代彝族寨。在今四川普格县。清嘉庆《四川通志》 卷28西昌县: 普格寨 “东南阿都土司界,为凉山诸夷巢适中之地”。清设经历。民国初设县佐。1945年置普格设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