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帽山

大帽山

①即今江西寻乌县东南大望山。《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长宁县:大帽山在“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聚啸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②一名大帽山峰。即今福建闽清县南与永泰县交界之大帽山。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9闽清县:大帽仙峰“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界。峰之巅相传有鼓声,或月一鸣,或岁一鸣”。《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闽清县:大帽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永福县界。一名大帽仙峰”。

③一作戴帽山。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北五十里玳瑁山。《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大帽山“山大而峻,四面林木蓊郁,顶有黄茅,形若戴帽,一名戴帽山。岩石泉壑,种种奇胜”。

④在今福建德化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德化县:大帽山“在县北七十里。脉自九仙山来,绵亘数十里,卓起大峰,状若大帽”,故名。

⑤即今福建东山县西南大帽山。《方舆纪要》卷99诏安县:大帽山“在县东。负海最奇耸。宋末,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昺泊舟于此”。

⑥即古灵山。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古灵山“在侯官县西南七十里,瓜山之西。一名大帽山,又名蓆帽山”。

⑦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北玳瑁山。《方舆纪要》卷99惠安县:大帽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屹立千仞,雄峭盘郁,绝顶广百余丈。有泉泓然”。

⑧即今香港九龙北大帽山。《清一统志·广州府》:大帽山“在新安县东南二十里。脉自梧桐山来,延袤百里,旁附群山, 皆其分支”。


(1)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中南部、荃湾北侧。形似大帽而得名。海拔957米,是全港第一高峰。因山高多雾,又称大雾山。在大帽山区内,有蝴蝶地、相思林带、石塔、妙高台、瞭望台、无线电台、猴岩顶、西方山等景观和设施。山路有多条,公路有两条可以登山。(2)即“大望山”。


猜你喜欢

  • 川西道

    一称成绵道。清代四川五分巡道之一。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成都、龙安二府,绵、茂两直隶州,松潘、理番、懋功三直隶厅,相当今四川青川、梓潼、金堂以西,壤塘、金川、丹巴以东,小金、新津、简阳以北地

  • 汤原县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以汤旺河得名。”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化府。民国初属黑龙江省绥兰道。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45

  • 丰水泉

    在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北史·氐传》:“汉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方百顷,因以为号。四面斗绝,高七里余,蟠道三十六回,其上有丰水泉,煮土成盐。”

  • 大姥山

    ①即今浙江缙云县西大母山。《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大姥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巉岩,下有石室,可容数百人”。②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北。《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大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记》云,大

  • 鸡心岭

    在今四川巫溪县北龙泉乡北大巴山,西与陕西镇坪县,东与湖北竹溪县交界,为大巴山主要通道之一。清光绪《大宁县志》卷1:鸡心岭“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万峰攒聚,三省咽喉。土人云:陕西界多树

  • 巴什滚别孜

    一作巴什拱伯孜。清帕米尔八卡之一。光绪五年(1879)后置,在今叶什勒库里湖东南巴什古木别孜。后被俄国侵占,今属塔吉克斯坦。

  • 大彭氏

    即彭祖国。夏、商时国。在今江苏徐州市。《国语·郑语》:“大彭、韦豕为商伯矣。”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史记·五帝本纪》:“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正

  • 百家岩

    即天门山。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元和志》卷16修武县:“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在河南省修武县境内云台山天门山下。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

  • 太雷县

    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石城、瑞金、宁化(闽)三县边境析置,驻横江东寮脑(今江西石城县南横江镇)。1935年2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于石城、瑞金、宁化(闽)三县边境析置。以纪

  • 小别山

    一名甑山。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汉水南岸。《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楚子常“乃济汉而陈, 自小别至于大别”。《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古山名。见“甑山”。或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