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置,为北随安左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梁废。
又名长乐渡。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东。宋《景定建康志》卷16:长乐桥“唐秦淮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江宁县东南六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
即今广西容县西北石头镇。清光绪《容县志》卷1:石头墟“在城西北七十里。属水里”。
即黑松林关。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五十七里。《方舆纪要》 卷73松潘卫: 黑松林关 “地产黑松,因名”。
①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铅山 “在县 (治今永平镇) 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 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
五代南唐建,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十五里庐山南麓。《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开先寺,“(南唐)李中主所作也。初为书堂,其后中主嗣国,乃为僧舍。及中主徙豫章,盖尝弭节于此,故榻与画像存焉。寺后有瀑布泉,李白诗
在今吉林大安县西北洮儿河注入嫩江处。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洮儿河“又折东北曲曲流三百里至札赖特旗南汇为纳蓝撒蓝池,犹言日月池也,东流入嫩江”。《清一统志·扎赉特》: 日月池“在旗南一百里。蒙古名
北魏改平陶县置,属西河郡。治所即今山西平遥县。《元和志》卷13汾州平遥县称,“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唐属汾州。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1265)复属汾州。明属汾州府。民国初属山西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洛县置,属延州。治所即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沿河湾镇。大业初属延安郡。十三年 (617) 废。唐武德二年 (619) 复置,为北武州治。贞观二年 (628) 属延州。北宋熙宁五年
在今山西沁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3沁州:“圣鼓山在州东北五里。上有大石,击之声如鼓。一名圣鼓岭,下有水,流入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