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黑山

大黑山

①在今河北隆化县北一百里。海拔1673米。《清一统志·承德府二》:大黑山“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当张三营西北,周百余里,复嶂悬崖,烟峦蒸郁,遥望黝然,伊逊河自北来流绕其足”。

②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金州镇东。《明史·地理志》金州卫:“东有大黑山, 小沙河出焉。”《方舆纪要》卷37金州卫:大黑山在“卫东十五里。绝顶有城,四面悬绝,惟西面一路可通,中有井,昔人避兵处也”。又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5宁海县:大黑山“上有古城,相传为唐太宗驻跸处”。

③一名打虎山,又名大虎山。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南大虎山镇。民国《黑山县志》卷2:大虎山镇“在县城南十八里。清初为大黑山堡”。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为辽沈战役重要战场。

④在今吉林永吉县西南。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大黑山在“(吉林)城西南一百里。高三里”。

⑤在今云南昭通市西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昭通府》:大黑山“在恩安县西南四十里。为擦拉河源”。集镇因山为名。

⑥即今青海中部偏南之巴颜喀喇山。《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古尔坤山“其土石黑色,多野兽,饶水草,又产金银矿。蒙古谓黑为喀喇,谓富贵为巴颜,故名巴颜喀喇山”。

⑦指今印度与缅甸交界之那加山脉。一说指缅甸的阿拉干山脉。是古代从中国西南边境通天竺道上的重要山岭。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从那烂陀东行五百驿,皆名东裔,乃至尽穷,有大黑山,计当土蕃南畔,传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余便达斯岭。”《新唐书·地理志》 附“安南通天竺道”作黑山。


(1)山名。(1)又称大赫山、大和尚山、老黑山。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7.5千米。海拔664米,山势崇峻,为市内第一高峰。山中怪石嶙峋,松螺拥翠,景致幽奇,有胜水寺、响水寺、卑奢城等胜迹。胜水寺在东北山腰怪石下,为僧人陈德新、方影山于明洪武初年在旧刹址上重建。有山门、正殿、观音阁等。现存观音阁一楹,前临悬崖。院中有大石一方,光明似镜,能鉴人形。阁后山脚往西为响水寺。有正殿3楹,后依峭壁。殿东山岩下有瑶琴洞,深约37米,清泉自洞中涓涓流出,经院中萦回水道,至墙外泄入山涧,水鸣谷应,如抚瑶琴,故有响水之名。在悬崖陡谷之上,有高句丽时期的卑奢城,山城城墙沿山脊用石块砌成,蜿蜒起伏,扼水陆要冲。隋唐征辽东时,曾征战于此。(2)在吉林省中部,北端伸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境,南端延伸到辽宁省开原市境。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20千米,宽10~15千米,海拔300~400米。为花岗岩低丘。同名主峰在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北,海拔583米。为吉林省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称大黑山线。矿藏有煤、铁、铜等。土们岭附近有穿山隧道。(2)集镇名。在云南省绿春县西部、坝洒河北侧山麓。大黑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60。因四周山上原为大森林,故名。1966年在此办橡胶场,渐成居民点。1975年三楞公社(后改称大黑山乡)机关迁此。产稻、玉米、茶叶、橡胶、紫胶等。有橡胶场。晋思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梁家凹

    一名梁洼镇。即今河南鲁山县西北二十六里梁洼镇。清道光 《直隶汝州志》 卷3 《市集》: 有“梁家凹”。

  • 白马沟

    在今河南博爱县南。《水经·沁水注》:白马沟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东北。源出白马湖。为丹河支流

  • 西垫江县

    即垫江侨县。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境。《宋书·州郡志》 宁蜀太守:“《永初郡国》及徐并有西垫江县,今无。”

  • 桃枝岭

    即桃支岭。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陈书·侯安都传》: 天嘉三年 (562),“安都乃步由会稽之诸暨,出于永康,(留异) 大恐,奔桃枝岭”。即此。古山名。又称桃花岭、冯公岭。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南。南

  • 南陆浑县

    东魏武定二年 (544) 置,为伊阳郡治。治所在伏流城 (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四里陆浑村)。西魏属河南郡。隋开皇初改为伏流县。古县名。东魏置,治今河南省嵩县东北。属伊川郡。隋开皇初改名伏流县。

  • 吾溪

    即浯溪。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之浯溪。唐上元中元结罢道州归,爱其山水,因家焉。亦名漫郎宅。《方舆胜览》卷25引宋陈衍《题浯溪图》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为浯溪,因山以为吾山,作屋以为吾亭。三吾之称,我所自

  • 那历州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西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西南。后废。

  • 筯竹关

    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七十四里关上村。《方舆纪要》 卷91长兴县: 筯竹关在 “县南六十五里。武康、归安径道也”。

  • 韩家河

    在今河北武邑县西。《方舆纪要》 卷14武邑县: 韩家河 “在县西。东北流,有龙池河流合焉,注入漳河。今涸”。

  • 沛丘

    即贝丘。在今山东博兴县南。《史记·齐太公世家》:“襄公游姑棼,遂猎沛丘。”《正义》:“《左传》云‘齐襄公田于贝丘,坠车伤足’,即此也。”即“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