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关
隋置,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寰宇记》 卷42石州定胡县: 孟门关 “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津,隋开皇六年改曰孟门关,在黄河东岸”。
隋置,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寰宇记》 卷42石州定胡县: 孟门关 “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津,隋开皇六年改曰孟门关,在黄河东岸”。
清宣统元年(1909)析珲春、延吉地置,属延吉府。治所在哈顺站(今吉林汪清县西北四里),旋移治百草沟(今吉林汪清县西南百草沟镇)。魏声龢民国《吉林地志》:“县治东有大小旺清河”,故名。民国初属吉林省延
即克胡寨。今山西临县西克虎寨镇。《方舆纪要》卷42临县:克湖寨在“县西北百二十里黄河东岸,路通陕西葭州。古置浮梁,今以舟济。金大定中筑城屯兵于此,以防夏人。元废。明洪武五年置巡司”。
秦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五十五里。东汉末废。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属代郡。东汉末省。
战国齐邑。在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史记·乐毅传》: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古邑名。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高密市西南。《史记·乐毅列传》: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亡之
汉西域国名。自单桓国分置,属西域都护府。国都在于类谷(今新疆呼图壁县境,一说在昌吉市南)。西域古国名。汉时王治于娄谷,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南呼图壁河河谷一带。属西域都护。三国以后,并属车师后部
即今甘肃境内渭水支流漳河。《水经·渭水注》: 漳水 “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又东北径新兴县北。……又东北注于渭水”。《清一统志·巩昌府一》: 漳水 “在漳县南。本名彰川,又曰鄣水,皆以县名也
一作三注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水经·沭水注》:葛陂水“发三柱山”。即此。
在今云南云县南二百五十里。《明一统志》卷87大侯州: 蛮弥山 “林木阴森,崖石壁立”。山东南麓,即澜沧江。
隋开皇元年(581)改中江县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上:“隋文帝因父名忠,览图见江水自三堆环绕至黄市,遂改中江为内江。”大业三年(607)属资阳郡。唐武德元年6
亦作浒浦。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宋史·河渠志七》:“淳熙元年,诏平江府守臣与许浦驻扎戚世明,同措置开浚许浦港。三旬讫工。”明弘治十二年(1499)复浚, 自城东达江口,长七十里有奇,寻废。今已淤